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全睡眠剥夺(30h)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的睡眠结构(如:SWS%、SWS的潜伏期及时长等)的差异,以及对随后睡眠惯性期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性试验研究。选择10名健康男性(20.80±2.10岁)志愿者。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小时SD后进行20min小睡,第二阶段为30小时SD后进行2h小睡,两个阶段实验之间间隔一周(正常作息)。实验方法:受试者进入实验,分为适应期(1天)、睡眠剥夺期(30小时)、小睡期(分别为20min、2h)及唤醒期。剥夺期正式进入实验室,从早上07:00记起。小睡安排在多导睡眠检查室,提前1小时进入以安放电极及生理定标,在暗光环境下入睡。小睡期间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动态分析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变化。唤醒期分别在唤醒后5min、30min、55min进行系列认知测试,测试顺序为CPT(3min)、stroop实验(3.5min)、相加实验(3-5min)和斯坦福嗜睡量表(1min)。以第一天中午12:30开始连续3次系列测试,以这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基线值(三次测量经过检验无明显差别)。结果:(1)睡眠剥夺后,2组均可见睡眠潜伏期缩短。20min小睡组睡眠是由1期+2期睡眠构成;而2小时小睡组可见SWS比例增加(48.89±8.81%),REM睡眠比例减少(5.59±2.96%)。20min小睡组均在浅睡眠的1、2期唤醒,而2h小睡组多以深睡眠状态的3期居多(仅1例在2期,1例在REM期自行转醒);(2)睡眠惯性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早期(5min时间点)两组均可出现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的下降(P<0.05);2h睡眠组在早期认知功能受损更重,但恢复更快。随着时间的延长SI逐渐消散,SI持续约30min到1小时。不同的认知实验恢复速度不一致。(3)睡眠惯性期可导致受试者主观倦意增加。结论: 1.青年男性在经历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20min小睡与2h小睡在睡眠结构、唤醒时的睡眠分期上有显著区别;2.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对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产生负性影响,持续时间约0. 5-1小时;3.睡眠惯性期认知功能的恢复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提示大脑功能的恢复也存在不同步的现象-- SI的消散与脑区功能重组密切相关;4.睡眠惯性的程度以在SWS时相唤醒更重。SI期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同先前的睡眠负债程度和睡眠补偿程度相关。目的:调查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现况、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及自制夜间睡眠障碍相关症状量表,对920名驻湛江部队军人进行测查。结果:1.夜间平均睡眠时间7.18±1.22h;70.32%经常午睡;PSQI得分为6.25±3.46,38.59%军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睡眠障碍组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焦虑(8.18±3.53)、抑郁(7.42±3.06)得分较睡眠正常组有显著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除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与抑郁得分无明显相关性外,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结论:驻湛江部队军人睡眠质量较差,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