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运行长期困扰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共识,但大多数分析缺乏对农村金融市场进程的深入剖析,事实上,一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经济体制模式有着密切联系,金融市场化实现程度受到经济体制模式的制约,并会对社会的投资运行、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疑的,在转轨经济制度模式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目前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有效推进市场化的课题。金融市场化就其实质而言,是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转变过程。就其内容而言,是指利率、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市场化。本文将农村金融由抑制状态向深化状态转变过程中的内生性要素按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的运行过程,理解为农村金融市场化,并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析与应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中的诸多问题有所裨益。本文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诸如利率、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资本流动等因素在农户融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论证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中内生性因素导致非均衡推进现象。回顾1979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变革所演绎的路径,总的来说,二十多年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化的格局表明,中国农村金融中的价格、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资本流动等内生因素的市场化推进出现了理论意义上的非均衡,即是说,当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的变革大致沿商业化方向进行,业务经营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本城乡间流动已无阻碍。相比较而言,对于利率与市场准入仍实行相对较严格的政府管制,利率浮动空间有限,金融机构设置较高准入门槛,总体而言,农村金融中的价格(利率)和市场准入因素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业务经营和资本流动因素,制约了农村金融功能的有效施展。我们将这一格局理解为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内生性非均衡现象在运行结构上的反映。现存的由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引致的市场化非均衡推进的现象,规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形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一方面,它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运作后,呈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信贷供给曲线,认为应对每个借款人的贷款设定一个最大值,由于农户在组织化程度、资产规模、经营收益等方面处于劣势,针对它们的最大贷款额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的管制,该类运行模式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承担着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供给者的角色。两者交织在一起,通常会引发农村金融市场整体面向农户的贷款出现惜贷的情况,并导致农村金融资源流向城市、农村利率制度的二元化等问题。我们认为,出于改进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失衡现象的考虑,从理论上而言,需要协调各内生性因素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价格(利率)市场化和准入市场化的进程,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如合作金融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遏制非正规金融规模、缓解农户贷款难以及利率二元化的困境,本文描绘了均衡推进状态下农村金融内生性要素市场化的特征,并以图形方式展示这种改进的效果。在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化非均衡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农户在宏观层次上由于非均衡而产生的交易成本问题,认为非均衡推进主要会导致三种类型的交易成本。农户所支付的交易成本额会随着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给农户提供贷款的难易程度及其制度安排的变化而变化就农村金融的外生因素而言,农村土地制度规定着金融市场参与者-农户的行为特征,进而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作用,农村土地制度与金融制度就对农户交易成本施加的影响而言,一共可能呈现出了两组同向和两组异向的组合形态。本文认为现行中国农村正陷于一组异向组合,出现了制度安排摩擦,即体制、政策、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操作程序所导致的经济行为的异向作用,具体表现是市场化金融制度安排的各项改革举措,经常受到现存的土地制度安排的干扰,或者说,改革的效应会经常被现存的土地制度安排部分或全部抵消,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农村金融市场化外生性非均衡推进现象,需要协调两方面制度朝着共向组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