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感染性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其中尤以对肺炎衣原体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大量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连接细菌感染与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最新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可能是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形成的一个桥梁。Toll样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介导天然免疫的古老家族。该受体的发现最早缘于对果蝇Toll(dToll)蛋白的研究。该蛋白是果蝇细胞负责信号传递的一类跨膜受体。在成体果蝇, Toll与配体结合能激活胞浆内的转录因子,诱导针对微生物病原体的宿主防御反应。在人类,也存在与之高度同源的功能相似的跨膜受体,称之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该受体能有选择地识别细菌中的菌壁成分如脂多糖、磷壁酸等。这一类物质,即存在于细胞壁,为多种微生物所共有的一类分子结构称之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Toll样受体与之结合,并启动胞内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转录反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因此该受体对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意义重大。目前人Toll样受体家族中已确认的成员有10个(TLR1-TLR10),TLR4是该家族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它能特征性识别革兰氏阴性菌壁中的LPS。2001年Xiaoou Helen等人首次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证实TLR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并认为TLR4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展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我们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TLR4和前炎症<WP=32>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分析,以探讨TLR4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和10例正常动脉组织中TLR-4和TNFαmRNA的表达。并对二者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LR-4和TNFα 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均有强烈表达,分别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LR4,t=8.74 P<0.001;TNFα,t=12.96 P<0.0005)。且表达部位一致。 相邻切片的CD68染色证实TLR-4和TNFα的阳性细胞主要为活化的巨噬细胞。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85,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基因水平证实了TLR4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强烈而广泛的的表达,这表明TLR4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过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TLR4和TNFαmRNA均表达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这说明TLR4可以通过上调巨噬细胞中TNFα的表达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的活化,当然,细菌感染和TLR信号途径不足以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始动因素,但他们可能导致稳定斑块的炎症活化,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转变。它可能是联接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间的桥梁。关于Toll样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在国内外刚刚起步,其因果关系及详尽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若能明确Toll样受体及细菌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么,如何阻断Toll样受体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抑或加强抗生素治疗。都可能是防治AS及冠心病的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