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及牙列缺损的正畸正颌、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挑选病例为2014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安氏Ⅲ类下颌偏斜患者1例,男,26岁,凹面型,面部不对称并且颏部向右偏斜,面部右偏伴下颌前突,高角,前牙反覆盖伴开合,右侧后牙反合;左侧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右侧磨牙关系为近中尖对尖关系;上牙弓较窄,下中线右偏约7㎜。16残根,11、21、22治疗齿、烤瓷联冠,24、26缺失,23/24/25/26烤瓷联冠,36缺失,35/36/37烤瓷联冠,46深龋。牙槽骨轻度水平吸收。双侧下颌体部及下颌升支不对称,髁突形态不对称。在治疗前一个星期内摄X线片,对头颅定位侧位片35个软硬组织指标及头颅定位后前位片12项指标进行定点测量,观察矫治前后患者的软硬组织矢状、垂直向及颜面部对称性变化并予以分析。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方法纠正患者的Ⅲ类骨面型及下颌偏斜畸形:术前正畸去代偿治疗、术后正畸精细调整咬合、正畸治疗后的修复治疗。结果:历时22个月的矫治过程,上下颌牙弓宽度匹配,达到了良好的尖窝交错的咬合关系,磨牙及尖牙的咬合关系均为中性关系,前牙覆合、覆盖基本正常,下颌偏斜得到很大改善。对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分析:SNB减小了4.5°,ANB增加了3°,Wits值减小了9mm,上、下牙轴直立,术后患者下面高的比例基本正常。治疗前后的软组织分析:下颌前突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接近直面型。治疗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面部两侧对称结构的非对称率明显减小。患者正面观可发现颏部基本居中。患者对面型满意。正畸结束后的调合消除了患者咬合不适、肌肉酸疼等不适症状,随后的修复治疗建立了良好广泛的尖窝交错的咬合,恢复了患者缺失牙齿的形态与功能。结论:本病例为骨性安氏Ⅲ类伴下颌不对称畸形的患者并且牙齿缺失较多,缺牙间隙分配不合理。该患者骨性畸形严重并且对美观要求较高,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方案。术前进行了约八个月的正畸去代偿治疗,包括直立上下前牙牙轴及牙弓形态的匹配。采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的单颌手术方案,使患者在术后获得了协调、美观的正貌与侧貌。并在术后进行了约9个月的正畸治疗,进行咬合精细调整及对手术效果的保持。正畸结束后,对存在咬合干扰处进行调改,并进行修复治疗。修复治疗目的不仅是恢复患者缺失牙齿形态与功能,同时建立广泛的尖窝交错稳定的咬合可有效的保持矫治后的效果。最后达到建立正常的前牙的覆合覆盖、中线对正,尖牙及磨牙的中性关系的目标,实现面部美观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利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伴下颌不对称畸形具有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