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简易评估系统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因素的分析,建立适用于预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简易评估系统,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治疗,以期早干预、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避免过度治疗。  [方法]  1制定新生儿登记调查表:参照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第8版儿科学及文献资料,采集与早产儿RDS发生可能有关的高危因素,分别是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是否双胎或三胎、宫内窘迫、围生期窒息、母亲年龄、母亲妊娠期疾病、受孕方式、产前激素应用、分娩方式、胎膜早破、胎盘异常、pH、pCO2(mmHg)、PaO2(mmHg)、乳酸(mmol/L),制定新生儿登记调查表。  2研究对象  来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及廉江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所收住的早产儿患者共545例,纳入调查登记表。随机分为模型组440例,验证组105例。  2.1模型组选择  回顾性收集2013-03至2015-02两家医院新生儿科收住的早产儿440例。  入选标准:  (1)年龄均在生后24小时以内;  (2)血气分析在生后1小时,采血部位为桡动脉;  (3) RDS患儿符合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包括:①出生后不久(多为生后12小时内)即出现气促、呼气呻吟、吸气三凹征,且病情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青紫、呼吸衰竭;②胸片检查符合Ⅰ级、Ⅱ级、Ⅲ级或Ⅳ级中一项改变。其中,Ⅰ级:两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在的细小颗粒影(肺泡萎陷)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充气过度);Ⅱ级:除Ⅰ级病变加重外,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充气过度),延伸至肺野中外带;Ⅲ级:肺野透亮度更低,心缘、膈缘模糊;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更为明显,似秃叶树枝。  排除标准:  排除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食管气管瘘、膈膨升等先天性畸形、胎粪吸入、新生儿湿肺、新生儿肺炎及资料不全、入院当天放弃治疗的早产儿。  2.2验证组选择  验证组共收集早产儿105例,入选标准与模型组一致。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集模型组与RDS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对早产儿RDS有影响的指标,采用频数分布四分位法确定各变量的分值区间,初步形成简易评分系统;然后征询专家意见,对各因素权重进行校正,调整各指标分值区间,形成早产儿RDS评估系统,使用该系统对模型组重新进行评估,建立早产儿RDS诊断评估方程。最后运用该评分系统对验证组评分,评估其价值。  [结果]  1与早产儿RDS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pH值、二氧化碳分压、胎盘异常。  2采用早产儿RDS评估系统对验证组105例早产儿进行评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88.00%;灵敏度83.00%;特异度为85.19%;准确度为80.90%;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性相比,kappa值0.618,P=0.000。  3两组病例RDS评估系统分值与实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RDS分值与早产儿RDS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RDS评分分值增加,早产儿RDS发生的可能性越大(r=0.639,P=0.000)。  [结论]  早产儿RDS评估系统对早产儿RDS发病率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实用性,可作为NICU病房中预测早产儿RDS的专用评分系统,指导治疗。该早产儿RDS评估系统指标少(6项),简单、易用,适宜在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