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拟行手术的82例患者共计96个乳腺肿块(囊性肿块除外),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6±12.38)岁,肿块大小0.68cm~4.50cm,平均(2.12±0.85)cm,均行术前常规彩超、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综合诊断结果,并与其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仪器和方法超声造影仪器为Siemens Sequoia 512,9L4线阵探头,发射频率为4~8MHz,造影剂为Sono Vue。超声造影采用全程实时录像的动态存储技术,主要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完全廓清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和廓清表现等,根据造影的增强模式和灌注特征推断肿块的良恶性。超声弹性成像仪器为Hitachi HA710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6.5~13.0MHz。首先常规超声选定肿块最大切面并固定,切换到弹性模式,双幅动态观察二维图及弹性图,对病灶进行评分,再测量并计算病灶区域相对于与其四周同层等面积的乳腺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推断病灶对比周围乳腺组织的硬度从而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将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良恶性结果与其病理结论对比分析。本研究的所有病例检查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超声医师完成。图像分析均由另外2位经验丰富且未参与该检查的超声医师独立进行,汇总诊断结果,意见不统一时经科室专家讨论获得结果。结果1.96个乳腺肿块中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恶性39个,良性57个。1.1恶性肿瘤39例乳腺癌超声造影时平均增强起始时间(8.86±4.26)s、达峰值时间(15.75±7.54)s、完全消退时间(25.36±5.48)s。乳腺癌经造影后病灶内造影剂分布不均匀,可见局灶性充盈缺损,部分可见走行迂曲的血管或穿支血管,且同一切面最大直径造影后明显增大,廓清后可见造影剂滞留。39例乳腺癌弹性超声主要为评分4分及SR≥3.03,图像表现主要为病灶内50%以上显示为蓝色,相对硬度较高。1.2良性病变57例肿块造影时表现为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弱增强,部分为无增强,造影前后范围基本一致,少数向肿块边缘弥漫,边界呈环形增强或半环形增强,廓清后基本无造影剂残留。良性病灶弹性超声主要为评分为1~3分及SR<3.03,图像主要表现为50%以上显示为绿色,质地相对较软。2.96例乳腺肿块经造影后,良恶性病灶造影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及完全消退时间和峰值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块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5%,71.8%,82.3%和86.0%,82.1%,84.4%,而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的诊断效率最高,特异性为96.5%,敏感性为94.9%,准确率为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具有前途的超声检查技术,两者联合诊断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了漏诊、误诊率。弹性超声具有其无创性及性价比高的独特优势,因此可作为优先选择,而超声造影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