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皮肤粘液细胞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参考安利国、袁金铎等人对粘液细胞的研究方法与分类标准,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皮肤中的粘液细胞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粘液细胞类型 粘液细胞按照细胞形状和AB-PAS染色后的颜色分为五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各型细胞特征为:Ⅰ型,细胞细长,棒状,染色呈蓝色,细胞离皮肤表面较进一端较细,靠近基底面一端约粗。Ⅱ型,杯状,膨大部位于基底膜一侧,柄部靠近皮肤表面,染色呈紫色。Ⅲ型,梭状,染色呈蓝色,该型粘液细胞为黄颡鱼所特有。Ⅳ型,球状,染色为红色。Ⅴ型,染色为蓝色,形状为球状,细胞体积较Ⅳ型约小。 2.粘液细胞分布特点 黄颡鱼不同部位的皮肤,粘液细胞的主要类型和数量不同。头背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Ⅳ型。体侧,粘液细胞主要是Ⅲ型、Ⅳ型、Ⅴ型。腹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Ⅴ型。颌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Ⅲ型、Ⅳ型、Ⅴ型。数量上,背部最多,腹部最少。Ⅳ型、Ⅴ型粘液细胞通常相间排列或在末芽周围呈环状排列。未成熟的粘液细胞通常呈环状排列在血管周围。 3.ConA对皮肤中粘液细胞的影响 对黄颡鱼浸泡与注射ConA进行刺激,结果发现,鱼体皮肤中五种粘液细胞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浸泡刺激中,粘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4.粘液细胞的发生 皮肤表面的粘液细胞由基底层细胞衍生而来,基底层细胞逐渐向皮肤表层推移而成,在该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胞内颗粒逐渐增多。到达皮肤表面的粘液细胞粘液颗粒不再增加,粘液颗粒移向皮肤表面一侧,细胞核移向基底膜一侧。 5.粘液细胞的分泌特点 Ⅳ型、Ⅴ型粘液细胞为开口式分泌,细胞分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开口方向与鱼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使得粘液能够粘附在体表。方向性的维持是依靠粘液细胞在分泌时细胞膜破裂后向一定方向伸展。 6.粘液粘附机制 皮肤表面有一些隆起的皮肤角质化衍生物和一些凹陷结构来维持粘液粘附在皮肤表面,避免因运动而致使粘液流失。粘液细胞分泌时的开口方向也有助于粘液的粘附。 7.粘液中的SOD酶 粘液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黄颖鱼皮肤粘液中有SOD酶,该酶有三种同工酶。而且能耐一定的酸、碱和高温。该酶的金属离子为铜锌,酶活约为5.76U/mL。
其他文献
虽然商标是知识产权家族中的一员,但它是一个不同于著作和专利这些传统知识产权的独特领域,商标保护法律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研究,这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针对应用较广的两种低压并联电抗器,从运行稳定性、损耗、占地面积、漏磁、在线监测、全寿命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为智能变电站中低压并联电抗器的选型提供参考。
目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是一种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众所周知,热应激对奶牛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包括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等等。有关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试验表
<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为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中国政府正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未来将研究开征化石能
当前高功率激光装置系统中,国内使用透射式衍射光栅进行光束采样,国外甚至使用光栅聚焦并同时结合谐波分离和采样功能.高功率激光辐照下,除了0级透射打靶光以及目标取样光外,
“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课堂教学是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三重对话,通过实施三段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教师要全身心融入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整合的过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险投资引入我国开始,风险投资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机制有效地拉动了民间投资,使科技成
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缺乏一致性收缩功能,心房内血流淤滞,易于血栓形成。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然而,成功
分析世界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给需求情况,可以看出复合肥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朝阳性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黑龙江省又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业基地。因此,深入剖析复合肥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