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参考安利国、袁金铎等人对粘液细胞的研究方法与分类标准,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皮肤中的粘液细胞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粘液细胞类型 粘液细胞按照细胞形状和AB-PAS染色后的颜色分为五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各型细胞特征为:Ⅰ型,细胞细长,棒状,染色呈蓝色,细胞离皮肤表面较进一端较细,靠近基底面一端约粗。Ⅱ型,杯状,膨大部位于基底膜一侧,柄部靠近皮肤表面,染色呈紫色。Ⅲ型,梭状,染色呈蓝色,该型粘液细胞为黄颡鱼所特有。Ⅳ型,球状,染色为红色。Ⅴ型,染色为蓝色,形状为球状,细胞体积较Ⅳ型约小。 2.粘液细胞分布特点 黄颡鱼不同部位的皮肤,粘液细胞的主要类型和数量不同。头背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Ⅳ型。体侧,粘液细胞主要是Ⅲ型、Ⅳ型、Ⅴ型。腹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Ⅴ型。颌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Ⅲ型、Ⅳ型、Ⅴ型。数量上,背部最多,腹部最少。Ⅳ型、Ⅴ型粘液细胞通常相间排列或在末芽周围呈环状排列。未成熟的粘液细胞通常呈环状排列在血管周围。 3.ConA对皮肤中粘液细胞的影响 对黄颡鱼浸泡与注射ConA进行刺激,结果发现,鱼体皮肤中五种粘液细胞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浸泡刺激中,粘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4.粘液细胞的发生 皮肤表面的粘液细胞由基底层细胞衍生而来,基底层细胞逐渐向皮肤表层推移而成,在该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胞内颗粒逐渐增多。到达皮肤表面的粘液细胞粘液颗粒不再增加,粘液颗粒移向皮肤表面一侧,细胞核移向基底膜一侧。 5.粘液细胞的分泌特点 Ⅳ型、Ⅴ型粘液细胞为开口式分泌,细胞分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开口方向与鱼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使得粘液能够粘附在体表。方向性的维持是依靠粘液细胞在分泌时细胞膜破裂后向一定方向伸展。 6.粘液粘附机制 皮肤表面有一些隆起的皮肤角质化衍生物和一些凹陷结构来维持粘液粘附在皮肤表面,避免因运动而致使粘液流失。粘液细胞分泌时的开口方向也有助于粘液的粘附。 7.粘液中的SOD酶 粘液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黄颖鱼皮肤粘液中有SOD酶,该酶有三种同工酶。而且能耐一定的酸、碱和高温。该酶的金属离子为铜锌,酶活约为5.76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