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工程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少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破坏成为了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然而,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定量、客观的评价其生命周期对地球生态资源的占用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足迹方法表征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即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该方法可以将建设项目的各类资源和能源消费量转化为所必需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用以客观反映建筑工程的环境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区域、行业、或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在应用于建筑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一种定量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的范围和计算方法,将建筑工程的能源、资源消耗转化为地球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以此反映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文章基于碳循环的基本理论,扩大了修正了化石能源地的内涵。用生态系统净生产量(NEP)为基础,综合考虑森林和草地单位的固碳能力,计算吸收1tCO2所需的化石能源地面积,进而给出常见化石能源单位消费量所占用的化石能源地面积。基于此,结合中国的电力结构,以火电和水电为代表计算中国电力行业生产1kw h电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为评价建筑工程在建造、使用过程中的电消耗打下基础。应用文中建立的模型,对北京“未来之家”的示范建筑进行测算。借助课题组积累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以及材料物化能耗数据,计算了多种建筑材料的单位生态足迹。考虑了建筑工程物化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处置三个阶段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占用情况。对比了中国项目和美国项目两座不同形式的建筑单位面积占用的生态足迹,进而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