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壳复合抗菌骨移植材料的研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天然生物来源的鸡蛋壳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理化方法进行表面改良,对新型骨移植材料进行锌涂层,并进行理化性能检测,探讨研制抗菌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1.鸡蛋壳复合抗菌骨移植材料的研制:收集废弃的鸡蛋壳经清洁处理后,分别采用水热法(Hydrothermal method)和微波炉法(Microwave method)对其进行表面改良。水热法:将定量的鸡蛋壳放入200ml的0.1mol/L的Na2HPO4的溶液中分别加热5h,8h,12h和24h,过滤、干燥。微波炉法:将等量的鸡蛋壳放入200ml的0.1mol/L的Na2HPO4的溶液中,放入微波炉中,中火加热20min、60min,过滤、干燥。锌涂层:分别将等量的经水热法24h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和经微波炉法60min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浸泡在100ml的0.2mol/L的乙酸锌溶液中,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30min,过滤、干燥。2.理化性能检测:运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XA)、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FT-IR)对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及锌涂层的鸡蛋壳粉末分别进行理化性能检测。3.预初大鼠动物实验:对3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建立颅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在每只大鼠两侧颅骨各制备一个直径5mm大小的缺损,共6个缺损区。分别对A组(空白对照);B组(鸡蛋壳粉末);C组(微波炉法60min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D组(Bio-oss); E组(自体骨);F组(经水热法24h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观察8周后取材,进行不脱钙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1.经水热法和微波炉法研制了鸡蛋壳复合骨移植材料;锌涂层微波炉法研制了抗菌鸡蛋壳复合骨移植材料。2.扫描电镜(SEM)观察:两种方法改良的鸡蛋壳微观表面的形态多样,有球样结构、有针样结构和棒样结构,两种方法均保留了鸡蛋壳原有的孔隙结构。3.能谱分析(EDXA):两种方法均有磷(P)元素的存在,表明鸡蛋壳表面有新型成分的存在;微波炉法锌涂层后,有锌(Zn)元素的存在,表明微波炉法对鸡蛋壳复合骨移植材料进行了有效的锌涂层。4.X射线衍射(XRD):两种方法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末均显示碳酸磷灰石(carbonate apatite CHA)的波峰,微波炉法锌涂层后,有锌的特征性波峰出现。5.傅立叶红外(FTIR):两种方法改良的鸡蛋壳复合骨移植材料的含P基团出现在473、566、606和1034cm-1。6.组织学观察:A组:8周后新生骨沿着缺损边缘生成,缺损高度未见明显减少;B组、C组及D组的缺损区,在植入材料颗粒周围或之间有新生骨生成,且几乎全部被新生骨充填。C组较B组植入材料的降解性好,且新生骨生成和矿化较显著。C组和D组新生骨生成和矿化都很显著。E组和F组大鼠术后10天死亡,故未做组织学观察。[结论]1.鸡蛋壳经表面处理后可以作为骨引导再生的移植材料,用于较小骨缺损的修复,且具有天然、安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理化性能检测显示鸡蛋壳具有骨组织类似的孔隙结构。3.应用微波炉法对表面改良的鸡蛋壳粉进行锌涂层后,其理化性能稳定;但其抑菌能力和骨引导再生能力须进一步验证。4.预初大鼠组织学标本观察研制的表面改良的鸡蛋壳复合骨移植材料具有新生骨形成和早期矿化的特征,为后续动物实验的研究观察新生骨的量化指标以及新生骨形成机制提供了前期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幼年兔和成年兔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及其配体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
目的:研究合成的聚合物水凝胶义齿稳固剂的粘接强度并评价其溶血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混合溶剂,将疏水性的聚醋酸乙烯酯与2个不同分子量的亲水性聚甲基
目的从经牙龈素粘附片段Hgp44蛋白免疫的罗曼母鸡鸡蛋卵黄中提取抗Hgp44卵黄抗体(抗Hgp44-Ig Y),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抗Hgp44-Ig Y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雄性S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探讨上颌单颗牙缺失患者采用种植后即刻负重和常规负重,对于种植体周围组织影响的比较。根据两种修复方式的优劣,为口腔医师提供指导建议,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斑块的形成、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中,微生物感染(如牙周致病菌,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在AS的初始、发生和
目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微弧氧化、酸蚀及光滑钛片表面的粘附、增殖和成骨性能。   方法:⑴本实验取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消化脂肪组织获取脂肪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