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例骨肉瘤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IM-3表达水平,并应用统计学模型处理数据,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IM-3在骨肉瘤组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低表达。TIM-3的阳性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病变部位、Enneking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IM-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临床预后比表达水平低的患者差。结论:骨肉瘤肿瘤组织中TIM-3表达水平较高,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TIM-3表达水平的高低与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呈负相关,提示TIM-3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TIM-3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MG63、U-20S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染色法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明显抑制骨肉瘤MG63、U-20S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均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显著抑制MG63、U-20S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染色法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促进MG63、U-20S凋亡;Western-blot结果提示靶向抑制TIM-3能显著降低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靶向抑制TIM-3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第三部分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荷瘤裸鼠的抗肿瘤作用目的:研究靶向抑制TIM-3对骨肉瘤细胞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24只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TIM-3siRNA)和对照组,将人骨肉瘤细胞接种于右背部皮下建立荷瘤裸鼠模型,检测各组裸鼠体重变化,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待第一只裸鼠正常死亡时处死所有裸鼠,检测肿瘤的重量和体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PCNA和HMGB1的表达水平。结果:TIM-3siRNA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U-20S荷瘤裸鼠移植瘤肿瘤重量、体积显著降低,抑瘤率显著增高。TIM-3 siRNA实验组肿瘤中PCNA和HMGB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靶向抑制TIM-3能抑制骨肉瘤细胞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侵袭能力。
其他文献
磷元素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磷脂、核酸、核蛋白中,参与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多种代谢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的磷移动速率很慢,并且容易与含有铁、铝、钙等元素的土壤矿物结合。所以土壤中的磷很大一部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导致植物出现缺磷的症状。大量研究表明缺磷会造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的显著下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地从叶片解剖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低磷胁迫对光合
拟南芥作为双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小,自花受粉,基因高度纯合,突变体材料易得,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拟南芥主根结构简单,纵轴上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横轴上看是一个封闭式辐射状结构,从外而里是单层排列的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随着根的成熟会形成中间皮层MC(middle cortex)。MC形成受许多基因调控,如SCR,SHR,SCL3;以及激素调控,如生长素,赤霉素等。本研究通过考察突变体s
原花青素(PAs)是影响柿果实品质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原花青素前体的生物合成和聚合分别发生在内质网和液泡中,因此前体物质必须经过液泡膜才能进入液泡。本研究以中国甜柿‘鄂柿1号’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kMATE7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原花青素前体物质跨膜转运模式进行研究,探明DkMATE7在柿原花青素跨膜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其具体转运的前体物质,进一步完善中国甜
杂交稻比常规稻品种具有20%以上的产量优势,其推广应用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贡献。许多研究表明,杂交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杂交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对稻米品质需求愈发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杂交稻品种高产和优质协同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近年来国家审定的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推广面积较
2021年,新中国成立已有72年,72年中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8次探究摸索与创新发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拉开序幕,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与创生在各地区、各学校、各课堂衍生出了极具中国特色与学校智慧的课改经验与成果。或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或引起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或引起五湖四海的学校、
会议
油菜抗倒性弱是制约我国油菜进一步提升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沼液是禽畜粪污经厌氧发酵后的速效生物肥,施用沼液增产优质效果显著,且其高效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促进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62(抗倒伏型)和阳光2009(倒伏敏感型)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无机氮肥为对照,将两种沼液肥(猪、牛)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用量水平,研究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最基础而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个特定细胞的分化通常需要跳出细胞周期,“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是对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的关系的精妙概括和前瞻预测。多年来,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等基本生命过程的细节及其涉及的大量基因不断被发现和分析,但对这些过程之间的的关系和协调机制却一直没有取得特别重要的突破。多细胞丝状的鱼腥蓝细菌Anabaena sp.PCC7120在环境中缺乏化
长江中下游种植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该区域小麦的单产和氮素利用效率一直较低,因此揭示该区域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生理,以提高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对实现小麦高产、肥料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具有长江中下游典型气候特征和种植制度的湖北省襄阳市开展,一是对本区主要种植的9个弱筋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二是选用两个代表性的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N13
低温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影响冷敏感植物番茄的生长发育,降低其产量和品质。嫁接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艺手段,因为能提高植物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前人对嫁接提高番茄耐冷性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层面,相关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本文用耐冷性强的多毛番茄LA1777和冷敏感的栽培番茄LA4024构建了2个嫁接组合LA4024/LA4024(自嫁苗)和LA4
纳米粒子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用于材料、医学、日用品和农业等领域。在使用过程中,纳米粒子会通过废水和废气等方式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从而影响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研究纳米粒子对植物的生物效应是评价其对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大豆为模式植物,系统研究了四种钼相关纳米粒子[钼纳米粒子,Molybdenum nanoparticles(Mo NPs);二氧化钼纳米粒子,Molybd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