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脚步的加快,各大城市内河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净化心灵的重要场所。作为沈阳市滨水游憩空间的代表性区域,浑河核心段及蒲河沈北段均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但随着时间推移,空间设施陈旧、景观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出现,现有的空间已无法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需求。因此,对沈阳市现有的滨水游憩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建设市民满意、生态优异的适宜性滨水游憩空间,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沈阳浑河核心段及蒲河沈北段为研究对象,根据空间及驳岸类型筛选出37个样本空间(浑河核心段25个,蒲河沈北段12个),并对样本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及评价分析,主要过程及结论如下:(1)以刘滨谊教授提出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为理论依据,提出滨水游憩空间的属性三元分别是景观性、生态性及功能性。以滨水游憩空间的综合性为目标层,景观性、生态性及功能性为准则层,通过专家咨询及使用者访谈,筛选出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HP法及专家赋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对滨水游憩空间综合性的影响,生态性(0.3841)>功能性(0.3266)>景观性(0.2894)。(2)通过实地调研过程中对游人与水体位置关系的观察研究,将滨水游憩空间分为亲水空间、近水空间、邻水空间及隔水空间4种空间类型。通过塞式盘法原位测定水体透明度、使用者访谈等方式收集样本空间的生态性及功能性指标数据,照片评价法收集景观性指标数据,并以滨水游憩空间的景观性为x轴、生态性为y轴、功能性为z轴,建立矩阵评价法对样本空间进行评价,得到沈阳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平均评价结果为:景观性可接受(x值为3.53)、生态性可接受(y值为4.21)、功能性不可接受(z值为3.26)。其中浑河核心段平均评价结果为:景观性可接受(x值为3.53)、生态性可接受(y值为4.29)、功能性不可接受(z值为3.27);蒲河沈北段平均评价结果为:景观性可接受(x值为3.52)、生态性可接受(y值为4.05)、功能性不可接受(z值为3.22)。针对矩阵评价中发现的现有空间中的问题,提出提升卫生环境管理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局部开设透景线、提升植物景观质量的空间优化建议。(3)分别通过AHP综合评价法及SBE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AHP综合评价法得到沈阳滨水游憩空间样本的最大YAHP值为4.203,最小YAHP值为2.885。YAHP值在4-5之间的优秀样本有10个,占样本总数的27%;YAHP值在3-4之间的样本有25个,占样本总数的67.5%,YAHP值小于3的样本有2个,占样本总数的5.5%。反映了现有沈阳滨水游憩空间的综合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SBE评价法得到沈阳滨水游憩空间的YSBE最大值为0.79,最小值为-0.94,其中正值22个,占样本总数的60%,负值15个,占样本总数的40%。说明在以视觉为主导的美景度评价中,沈阳滨水游憩空间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对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优秀样本空间6个,共4种空间类型,分别为具有较强设计感的折线型空间、邻水开敞草坪空间、邻水建筑空间及木栈道收边的邻水广场空间。(4)将AHP综合评价法及SBE评价法分析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YSBE为因变量,以AHP评价法中具体指标为自变量,建立YSBE与评价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得到:YSBE=-3.297+12.044C14+2.054C6+2.071C12+0.961C13+5.477C4说明公众对滨水游憩空间进行视觉评价时,具有影响力的因子依次为空间多样性C14、驳岸创意性C4、水体透明度C6、舒适性C12及安全性C13。对今后滨水游憩空间的建设及改造,应注重空间多样性的设计,以满足公众的心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