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安徽省立医院炎症性肠病(IBD)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近10年IBD的临床变迁。方法: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1月新诊断为IBD的住院患者,统计每一年的IBD病例数,详细记录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肠外表现,并发症,影像学,内镜结果描述,内镜活检部位和数目,组织病理结果,治疗药物,手术情况等,根据时间分为2组,即2008年1月-2012年12月(A组)和2013年1月-2017年11月(B组),分别比较UC和CD在两组的收治情况、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的差别。结果:1):从2008年至2017年共收集IBD 515例,包括358例UC患者(69.51%)和157例CD患者(30.49%),从2013年至2017年UC病例数增加3.72倍,CD增加3倍。2):A组UC患者男女比例为75/61(1.23:1),B组130/92(1.41:1),平均确诊年龄分别为44.40±14.32岁和41.16±13.50岁。两组UC患者均以慢性复发型最常见,病变范围A组主要累及左半结肠(n=65,47.79%),B组主要为广泛结肠(n=121,54.50%)(P<0.05)。A组UC患者以轻度(n=54,39.70%)和中度(n=62,45.59%)居多,而B组中度(n=125,56.31%)和重度(n=61,27.48%)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5)。3):CD患者中A组男女比例24/17(1.41:1),B组74/42(1.76:1),平均确诊年龄分别为35.98±15.74岁和31.24±10.93岁,有一半以上B组CD患者出现并发症(50.86%),其中合并肛周病变较A组明显增加(P<0.05)。依据蒙特利尔分型,B组在17-40岁确诊的CD患者(n=87,75%)较A组(n=23,56.10%)比例增加(P<0.05)。两组CD患者主要病变部位均为回结肠,B组累及回结肠患者比例显著增加(A组:46.34%,B组:65.52%)(P<0.05),CD患者主要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A组:65.85%,B组:55.17%),B组狭窄型和穿透型CD患者所占比例较前增加(P>0.05)。A组CD患者以轻度活动为主,B组以中度活动为主,中度活动的CD患者B组比例明显增加(A组:31.70%,B组:50.86%)(P<0.05)。4):IBD患者B组完善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的比例均较前提高(P<0.05),内镜下平均活检部位数目B组IBD患者较A组增多(P>0.05)。B组IBD患者典型病理改变的检出率较前增加,其中UC主要体现在固有膜弥漫急慢性炎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异常这三个镜下改变(P<0.05),CD体现在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状溃疡以及局灶慢性炎细胞浸润(P<0.05)。B组有80.17%的CD患者行CT肠道显像(CTE)检查,较A组比例显著增加(39.02%)(P<0.05)。B组IBD结合临床表现、结肠镜和活检病理改变的综合诊断比例明显增加(P<0.05)。5):在治疗药物选择上,B组应用激素(A组:20.59%,B组:46.40%)和免疫抑制剂(A组:2.21%,B组:7.21%)治疗的UC患者比例明显增加(P<0.05),CD患者中B组免疫抑制剂(A组:39.02%,B组:66.38%)和生物制剂(A组:9.76%,B组:36.21%)的应用比例较前显著增加(P<0.05)。A组U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SASP/5ASA联合局部治疗(n=64,47.06%),B组应用激素联合SASP/5ASA(A组:18.38%,B组:37.83%)(P<0.05)或免疫抑制剂(A组:2.21%,B组:8.56%)(P>0.05)治疗的UC患者比例明显增加。B组CD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n=39,33.62%),其次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n=22,18.97%),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A组:9.76%,B组:33.62%)治疗的CD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5)。此外,B组选择肠内营养联合免疫抑制剂(A组:7.31%,B组:13.79%)的CD患者比例明显增多(P>0.05)。结论:近10年安徽省立医院新诊断IBD住院患者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近5年IBD住院人数逐年增长明显,其中UC病例数增加了3.72倍,CD增加了3倍。近5年我院IBD住院患者与前5年相比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发生改变,其病变的复杂和严重程度更高,我院IBD的诊段方式和治疗手段有所改变,其诊断水平较前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