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基督徙信仰研究——以合肥市基督教堂青年团契为个案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从传统封建的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社会在转变,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中国社会自身在经历变革的同时也注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社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社会出现了普遍的“宗教热”现象,而且以“基督教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传统观念中,中国信仰基督教的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弱势特征,即老弱病残者居多、学历层次低的居多、农村妇女居多等特征,随着以大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青年人开始寻求信仰加入到基督教群体之中,基督教群体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弱势特征正在逐渐得到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会消亡的“断语”,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并没有丝毫被印证的迹象。社会日益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宗教并没有如人们预想中的走向式微和消亡,反而愈加的步入复兴和兴盛,这种似乎“反常”的社会现象在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社会是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人们对于宗教的偏见和误解一直存在,笔者认为任何偏激的诋毁和无知的漠视以及盲目的膜拜都不是对待和考察基督教信仰正确的态度,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全面的对基督教信仰加以审视。本文选取了合肥市基督教堂青年团契为研究个案,采取了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基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基督教信仰者个人及其组织展开了具体的实地调查研究。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材料,特别是通过对青年基督徒个人的直接访谈,对基督徒信仰生长的历程和基督徒的思想观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基督教个人和群体展开了尝试性的探究和分析。  笔者将基督徒信仰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仰获得阶段、信仰成长阶段和信仰稳定阶段。在探究基督徒信仰形成机制的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基督徒信仰获得的渠道,信仰成长的动力和拦阻,并指出基督徒信仰稳定的标志是信徒通过悔改使自己的内在生命得到更新和建造。基督徒信仰的影响机制着重从自我身份的重新认识、观念心态的重新提升、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婚姻家庭观的重新塑造和道德人际的重新建构等方面具体而微的探讨了基督徒在接受基督教信仰之后对自身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基督教组织和团契在基督徒信仰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了基督教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指出小组制特别是家庭聚会是基督教组织运行的基本模式。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从信仰的视角反思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不能满足人们对“终极意义”的寻求,需要对信仰教育加以适当的介绍和引导;信仰在打破“私德”困境和培养“公德”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需要探究和思考如何让沉寂的中国传统文化重现光芒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塑人的作用;信仰的本质和魅力在于基督徒通过对无限者“上帝”的信仰,不断的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和完善。  
其他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成为政界、学界和市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政府与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推进和发展,社会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社会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十八届三中
本文是以消费文化研究和消费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和(2)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个体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及其对指导个体行为的意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