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克隆结构与性别鉴别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是沙棘属分布较广的一个亚种,为我国特有类群,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价值。雌雄异株,具有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两种繁殖特性。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markers)对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应用RAPD标记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217种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寻找与中国沙棘性别相关的特异引物。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4种随机引物对中国沙棘8个居群184个个体进行扩增,扩增结果应用NTSYS软件计算居群内个体间的J&C遗传距离,鉴别出26种基因型,共有115个个体是通过克隆繁殖形成。26种基株形成的89个分株间的克隆大小平均为每基株形成3.4个分株;每克隆内分株间的平均距离为1.8m。中国沙棘并未表现出较强的克隆繁殖能力。8个居群间每分株拥有的基株数(G/n)在0.15到0.67之间,平均值为0.35;可检测到的基株比例(PD)在0.09-0.17之间,平均值为0.14;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在0.69-0.99之间,平均值为0.85;Fager’s均度指数(E)在0.7-1之间,平均值为0.87,克隆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居群之间变化较大。中国沙棘8个居群内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从10%到54.1%,平均值为27.64%;Nei’s多样性平均值在0.0411-0.1791之间,平均值为0.1044;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Ⅰ)在0.0587到0.2605之间,平均值为0.1536,表明中国沙棘克隆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中国沙棘克隆结构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与海拔没有相关性:居群内雌雄株的比例、平均株高、生境以及主要伴生植物对居群的克隆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应用217种随机引物对与中国沙棘性别相关的引物进行了筛选,结果并未筛选出与中国沙棘性别稳定相关的引物。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沙棘克隆繁殖的生长型主要为游击型;单克隆模式的分株分布方式,使得中国沙棘克隆多样性和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2)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雌雄株比例、生境以及伴生植物的类型和生活型;(3)中国沙棘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4)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国沙棘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量的消耗逐步增加。加上环境污染和粮食压力,开发可替代性能源来源迫在眉睫。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物资源,作物秸秆则占木质纤维素总量的一半以上,它的充分利用无疑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天然秸秆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是一缓慢的过程,其效率和速度都难以进入工业化生产。预处理是纤维素转化应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