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中国地理学会主编的“美丽中国”系列丛书之《美丽湖南》第五章——《民俗风情录》。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风光万里芙蓉国——湖南,是一本适合国内外旅游者广泛阅读的指南丛书,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湖南的人文地貌和风土人情。湘西民俗独特有趣,很多外国友人可能对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此将其译成英文,可以很好地宣传湖南旅游文化和当地特色。作为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书整体兼具有信息性和表达性,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典型的外宣文本,是宣传湖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树立良好旅游形象的重要渠道。对于此次外宣性的翻译材料,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主要集中在四字格、文化负载词及唱词翻译。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并翻译,笔者通过参考不同的平行文本如《边城》、黄梅戏归纳出湘西民俗和花鼓戏的翻译方法,通过阅读翻译理论书籍、参考知网上的论文和翻阅电子词典、维基百科找到关于文化负载词更准确的解释,通过自我修改和国外友人的反馈,反复修改并改进译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应对不同的重难点。具体而言,通过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翻译四字格和文化负载词,力求使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通过增译介绍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更靠近源语读者对原文本的反应;通过减译删减具有相同意思或累赘的中文,力求以简洁明了的英文呈现原著;同时,对于文中出现的花鼓戏,笔者总结出唱词的内容如果属于抒情类文本需着重翻译出情感,叙事类文本需着重翻译出内容,而且唱词本身需要翻译出韵律和音乐感。通过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这次翻译实践丰富和提升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文本翻译,希望可以为日后有关湖南文化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希望通过翻译《美丽湖南》,能够向外国友人宣传具有独特魅力的湖南,让更多人了解湖南,丰富对湘西少数民族以及湖南风土人情的认知,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湖湘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