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13日,即三峡水库一期蓄水至135 m后的第43天,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山体突然发生巨型基岩顺层滑坡,滑坡体积约2000万方,历时5分钟。千将坪滑坡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发生的第一例灾害性滑坡,其滑动特征及成因机制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地质条件定性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综合研究。目前学界对千将坪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滑坡牵引区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趋势关注较少。由于长江三峡库区与千将坪类似的顺层岸坡分布广泛,滑坡发生后其牵引区失稳破坏较多。因此研究千将坪滑坡牵引区的稳定性,能够为该区防治新生滑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择千将坪滑坡牵引区为研究区,依据该区域地质结构特征和边界特征圈定了牵引区范围,并以千将坪滑坡牵引区地质结构为基础,结合滑坡牵引区变形破坏特征,利用FLAC3D软件,研究了牵引区在库水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和稳定趋势:(1)蓄水过程:蓄水前,牵引区稳定性良好。水库蓄水至135米,斜坡稳定性降低,牵引区后缘出现塑性区贯通,软弱带内出现局部剪切塑性区,库水淹没部分坡体出现拉张塑性区。水库蓄水至175米,牵引区稳定性系数继续减小,但变化不大。(2)库水回落:水库蓄水至175米后,水库调节蓄水,库水在145米~175米之间波动,坡体中的地下水发生渗流,形成动水压力,本文考虑库水回落时主要考虑库水从175米骤降至145米这一过程,其斜坡稳定性表现为:水位下降时,稳定性下降,牵引区仍然稳定,但安全储备较低。综合以上分析,确定了滑坡牵引区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及稳定性趋势:牵引区后缘稳定性较差,塑性区首先贯通,产生拉张裂缝。前缘滑面近水平,从受力角度看,前缘起到阻滑作用。牵引区可能发生推移式破坏。在水库蓄水至175米过程中牵引区稳定性不断下降,而在库水由175米回落至145米时牵引区的稳定继续下降,安全储备较低,但仍然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