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与政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处于“环境敏感期”,这恰好印证了环境质量之于公众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对政府的期盼和要求。对于当前的环境问题,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如庇古的外部性理论,通过对正外部性的奖励及负外部性的征税来增加人们对环保的热情、减少环境污染,又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但是,就我国当前类似于厦门PX事件、什邡钼铜、江苏启东等地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对于此类事件的实证分析十分必要。如何从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视角出发,获得最有益的经验以辅助政府更好的治理社会呢?笔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发展的同时要做到满足公众的环境生活需要,不能因为眼前的政绩要求忽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时代发展催生出了更加注重权利维护的公众群体,公民意识的蓬勃使得公众的主人公意识更加强烈,对于侵犯和破坏自身生存权、环境权的事件都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示抗议。这都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正是从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一视角出发,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理性社会人进行整合分析。政府的治理之道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一方面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一方面促进社会公民价值的实现。政府、公民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微妙关系需要加以理顺,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中实现更好的协商与合作。重视公众的环境权,实现政府主导下多主体共同治理局面,各主体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环境发展问题。笔者据此实地调查了上海市松江区国轩电池厂事件的发展始末,以此为个案分析,从中感受到松江区政府处理该次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做法,体会政府对松江区人民负责的精神。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不足之处,笔者将在文中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公众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认知,笔者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以期获得更真实更具体的公众想法,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事实依据。发挥公众在日益强大的公民社会中的作用必不可少,尤其是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要防控类似环境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更新治理之道,发挥协商民主精神,吸收公民、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主体加入其中,以此实现地区的良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