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起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以及B股市场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所交易的品种涉及到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多个品种,同时,投资者的数量也在飞速增长,截止2008年底,中国股民数量已达到1.3亿人。股票IPO市场是股票市场的源头,作为股票的发行市场,它是交易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发行市场的股票供应,才能有流通市场的股票交易。股票IPO市场的发行种类、数量和发行方式决定着流通市场的规模和运行。股票IPO市场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在于投融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信息生产,其中,价格发现功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是指,通过股票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使被交易股票的价格或收益率得以确定的过程。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其发展历史较发达国家相对短暂,但新股的发行速度十分迅速。在股票IPO市场中价格发现问题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到了监管者、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等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本文对中国股票IPO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证券部门更为有效、合理地制定市场监管政策,明确市场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也有助于股票发行人、投资者以及投资银行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的规范运作和理性操作,提升中国股票IPO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有关股票IPO价格发现的相关理论;接着探讨了中国股票IPO的价格发现过程及影响因素;然后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市场有效假说的实证检验方法,对中国股票IPO市场,即一级市场的弱势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以证明中国股票IPO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最后针对中国股票IPO价格发现过程中产生的价格异象,进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指出造成中国股票IPO价格异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三点研究结论:首先,监管者、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等市场主体之间不同的利益目标对中国股票IPO的价格发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核准制和保荐制的实行更加有利于股票IPO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同时,中国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抑制了中国股票IPO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其次,实证检验表明,新股上市首日的回报率并不服从随机游走模型,中国股票IPO市场并未达到弱势有效,间接说明了中国股票IPO的价格发现效率不高。最后,影响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政府及监管机关、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四个不同方面。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市场的理性理念,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使市场各主体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市场交易活动。(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市场的多元投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产品匮乏的局面,促使金融产品的供需均衡,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3)提高核准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多余环节,缩短审批时间。这样除了可以减少腐败的产生外,还可以降低核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4)由发行的核准制逐步过度到注册制。核准制毕竟只是一种过渡措施,就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是一种有效的最终目标。(5)规范承销商行为,提高承销商声誉。从而提高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的公司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力,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新股IPO的价格发现效率。(6)散户投资者应积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培养理性投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