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从文人心态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东晋初期、中期、后期社会环境对文人心态影响的分析,展现东晋文人不同阶段的心态流变,阐释东晋初期、中期、后期文人所具有的普遍性或代表性心态,并重点剖析不同阶段的文人心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全文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导论阐释“心态”的基本含义,对东晋分期进行界定;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东晋初期的文人心态及其文学创作。西晋末年动乱的时局、东晋初年百废待兴的局面、“王与马共天下”等都影响到东晋初期文人心态。受此影响,东晋文人心态呈现出以匡扶晋室的中兴心态为主,以淡泊飘逸的超世心态为辅的特点。在此种心态影响下,文学作品的主题密切联系政治,而讴歌新朝的大赋也一度盛行。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东晋中期的文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玄学、佛教的盛行是东晋中期影响文人心态的两大因素。受此影响,文人心态以清静虚无的玄佛心态和感伤迁逝的悲剧心态为主,且以玄虚空灵的玄佛心态为主流。在此种心态的影响下,文人创作了大量内容玄虚的作品,且倾向于使用“兴寄”的创作手法。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东晋后期文人的心态及文学创作。门阀士族腐朽不堪,皇权势力趁机扩张,门阀政治行将覆灭,文人山水审美意识勃发等因素导致文人心态发生变化。保全自身的无奈心态和潇洒自适的悠游心态成为主流心态。受此影响,文学创作回归抒情传统,诗歌出现“物我泯一”的境界。余论将本课题内容进行扩展,将东晋文人心态与南朝文人心态进行对比。东晋与南朝同为偏安江左的政权。但文人心态与文学创作并不相同。东晋文人特别是士族文人凭借高贵的出生,自始自终以逍遥自适心态自居。文学创作重视“神”、“理”,妙悟。南朝文人尤其是南朝皇室,因下级将领的出身,皇室常怀有自卑心态。随着文化水平提高,皇族心态才由自卑转为自信,其文学创作倾向于世俗之情与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