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干预穴位,再通过临床试验,比较术前贴敷与术后贴敷对术后胃肠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寻找穴位贴敷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1)以文献计量学法从217篇穴位贴敷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疗经穴中探寻规律,筛选出最常用的贴敷穴位;(2)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术前贴敷组(n=35)、术后贴敷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术前贴敷组、术后贴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从术前3天、术后6h开始接受穴位贴敷干预,至患者出现首次排气或排便后停止干预。记录各组患者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第1、2、3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腹痛评分;入院时、术后1周后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入院当天、术后第 1 天、术后第3天心率变异度指标(SDNN、LF/HF)以及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时机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寻找最佳干预时机。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用穴位分别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大肠俞、气海、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获取应用频率最高的3~5位腧穴作为干预穴位。为避开手术伤口及便于操作,本研究选取四肢穴位,即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2)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食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的SDNN、LF/H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术后贴敷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SDNN均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LF/HF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操作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有循证依据、最常用的干预穴位,有利于提高取穴的精确性,从而提高疗效。(2)术前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改善术后胃肠道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穴位贴敷可以有效减轻术后腹痛,且术前穴位贴敷镇痛效果优于术后;(4)术前穴位贴敷干预可以使心率变异度增加,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5)术前穴位贴敷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