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虽经历了无数的改朝换代和颠沛流离,属于我们民族固有的、原生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大地上,这些文化依然生机勃勃继续传承着。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一部分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散落于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当中以及普普通通的村庄中。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更有安土重迁的情节。所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以各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多样的民俗风情和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等等这样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反映着各地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生产和建设活动的写照,是先人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因此,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历史文化村镇占有着重要地位。从2003年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共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共六批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这些村镇都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他们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的民俗民风、传统的建筑技术和风貌以及原始的空间形态和古老的风水格局,具有极高的利用空间和研究价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舆论,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众多学者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然而,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席卷之下,在多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发展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商业化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传统古村落在此过程中,要么走上一条拆旧建新,大量营造假古董的商业化道路;要么走上一条完全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的缓慢消融的道路;还有的要么走上了一条单纯将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割裂的一条道路。上述的这些保护方式都对这些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很多遗产变成了“遗憾”。因此,传统古村落的保护规划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传统古村镇的保护不仅仅是单独的一座古建筑或是单独的一口古井,每一个古村镇都有其脱胎而来的文化影响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所以,传统古村镇的保护应该是对其各个组成成分全方位的保护。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保护,不仅要保护传统古村镇的遗产本体还要保护包含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遗产环境。黄陂区政府将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划分为符合国家级标准、符合省级标准、符合市级标准三个等级,同时划分为建筑风貌型、遗产遗址型、革命遗迹型等类型。依照此类型划分,本文作者甄选出大余湾、罗家岗和姚家山三个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分析研究。每种类型的村镇的保护条件不尽相同,所以需要规划工作者因地制宜。本论文对黄陂区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型归纳,希望能为今后黄陂区内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