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历史课更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新课程改革推进到“决战课堂、聚焦教学”的关键阶段时,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上来。本研究以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为个案,就其“334”教学模式在历史课中的教学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促进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所谓“334”教学模式,第一个“3”是指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三种课型;第二个“3”是每个课型的共同的三个环节;后面的“4”是指“课内探究合作”的四个步骤。本研究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对该教学模式的内涵、操作步骤及教学效果等进行了全面分析。调查研究发现:“334”教学模式在突出学生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方面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限制,“334”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原因主要是:学校对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脱节、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部分学生没有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334”教学模式中的“课内探究合作”环节缺乏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334”教学模式本身因素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334”模式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是:学校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师理论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转变自身思想,积极接受“334”教学模式,端正自身角色定位、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探究学习的信念,“问题”的设计要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334”教学模式等。经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够为提高“334”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时效性,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