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为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70年代初,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程晓棠、郑敏,200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Rubin(1975),Naiman et al.(1978),Stern(1975)等,主要对善学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的语言学习策略进行归纳描述并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兴起后,引起了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又有大批研究者加入到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行列,如(Wenden & Rubin,1987;Oxford,1990;Cohen,2000;O’Malley & Chamot,2001)。而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Huang & van Naerssen,1985)。在过去20年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中,既有全面的理论阐述(程晓棠、郑敏,2002;文秋芳,2003),亦有广泛的实证研究:有从宏观视角出发调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策略的偏好倾向和变化趋势,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也有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各类学习群体听力、阅读、词汇等技能策略运用的情况。其中口语策略的实证研究涉及的问题有:①策略与口语成绩的关系;②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种类;③语言水平与交际策略的关系;④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⑤交际策略训练的有效性(文秋芳、王立非,200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调查多以普通高校学生为对象(Huang & van Naerssen,1985;沈国环,2003;刘霞光,2003),少有调查以社会成人学员为研究对象。在我国英语学习者中,社会成人学员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教育背景、英语水平、学习动机的不同,在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方面必然不同于普通在校大学生,有必要对其英语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找到对提高口语水平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试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理论为基础,旨在调查上海地区成人口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主要使用哪些策略,策略使用在年龄、性别、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成人口语水平的总体情况;以及口语学习策略与口语水平的相关性。为使研究的方便,本文调查的成人学员专指由于各种目的学习英语口语的社会成人学习群体(非在校学生)。本调查于2006年5月至11月在上海华尔街英语、凯恩英语培训中心,以及港美纺织品(上海)有限公司、优迈达工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进行,随机抽取了78人进行了口语学习策略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收集数据并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①绝大多数成人学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记忆策略与补偿策略;②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在口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及频率上有显著差异,其中,21-28岁年龄段的学员比其他年龄段的学员要更频繁地使用各项策略;③具有整合型动机的学员与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员策略使用频率并无明显差异;④中国成人在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学员在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的频率上显著高于男学员;⑤中国成人学员口语水平各构成要素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⑥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与口语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针对上述结果,笔者进一步从学习者自身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指出加强口语练习是提高口语水平的有效策略。学习者还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多寻找机会进行合作练习,克服焦虑心理,努力培养对口语学习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