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美学和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只有对实践的概念有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只有把马克思的实践观放在西方整个实践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美学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只有把实践和全球化、现代性的历史趋势联系起来,才能看到实践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外延的拓宽,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切入点。也只有发掘出实践美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对于实践美学的挑战,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做出实践美学应有的理论贡献。导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思路和总体架构。在历史的视野中对实践和实践美学作一个纵向的梳理,并且把实践和实践美学放在全球化、现代性的现实背景下考察,这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实践进行历史回顾之前,首先分别从东西方对“实践”作词源学的回溯,然后指出本文讨论的实践主要是西方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题为西方实践观及其美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西方早期哲学中的实践观及其美学思想,第二章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及其美学思想,第三章现当代的实践观及其美学思想。在这三章中主要介绍的是从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政治实践开始到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我们看到实践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为西方实践哲学奠定了基础,为其划定了相对清晰的理论界限,影响着实践哲学的发展。而到了康德那里则试图恢复实践哲学的古希腊传统,并对一些问题作了全新的阐释,从理性本身出发建构先验的实践哲学,强调实践理性的自由特征。他把实践与道德(德性)联系起来,把实践厘定为“道德的”,实践就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这一转向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和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关键的一步。黑格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康德、费希特、谢林的辩证法的思想,在吸收了费希特关于行动和实践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借鉴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劳动的论述,把辩证法的原则贯穿到对于实践概念的解释论证当中,从而对于实践的内容实质和过程有了精辟的概括,对于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当代西方哲学出现了实践哲学的复兴。这种实践哲学的复兴并不是对于亚理士多德式实践哲学传统的复兴,而是恢复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精神的情况下,对于生活世界、日常生活实践、话语实践等与实践哲学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阐释。现当代西方的实践概念,已经不同于古希腊传统实践哲学那种带有伦理性质的公共政治活动,也不同于近代以来以征服、改造自然为宗旨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生存实践,是在日常生活世界里进行的人生实践。下篇题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建构,包括三个章节:第四章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美学思想,第五章实践美学,第六章新实践美学。马克思颠覆了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建构起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践观是有史以来人类对于实践理论最为科学、深刻的概括。但是马克思对于实践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更加完善科学的一个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实践的这一认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践观的准备期——理论批判意义上的实践观念的阶段;形成期——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成熟期——科学实践观基本形成的阶段。在论争中诞生和发展的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我们把实践美学大致分为:确立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论战和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未来发展:新实践美学的拓展。在简要的历史回顾之后,论文指出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是不同于李泽厚的新实践美学。他的美学思想力图突破传统认识论框架下的实践美学,克服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弊病,蕴涵着存在论的思想。新世纪的实践美学应该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当代美学面临新的历史环境和挑战,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停滞不前,对于实践美学而言,我们并不同意“超越论”学者持有的实践美学已经没有学术价值,可以退出学术舞台的观点,而认为实践美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还有着很强的理论活力,可以沿着蒋孔阳的新实践美学的思路“接着讲”,把实践美学的研究和当下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构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两大纬度,因此我们准备分别介绍一下现代性、全球化与新实践美学的关系。在结语部分,我们再次强调只有把实践和实践美学放在历史的视野中进行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内涵。实践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从泛指一切生命物体的活动,到贵族阶层特定的政治伦理行为;从神学的实践观到认识论的实践观;从道德的纬度来理解实践到社会关系的层面来阐述实践;从把辩证法引入到对实践分析到用生存论来改造实践,实践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被不断地丰富。我们更愿意看到实践和实践美学的发展性和开放性,让我们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当代现实来研究他们,而不是过早的宣布他们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