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低剂量螺旋CT早期肺癌筛查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应用前提是病灶大小是分期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肺癌病灶大小与分期分布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肺癌病灶越小,早期的几率越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91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病灶大小与分期分布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有917例。将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以肿瘤最大径分为五分类变量:A级、肿瘤最大径≤15 mm;B级、肿瘤最大径≥16mm而≤25 mm;C级、肿瘤最大径≥26mm而≤35mm;D级、肿瘤最大径≥36mm而≤45mm;E级、肿瘤最大径≥46mm。同时肺癌大小作为连续型变量参与分析统计。以IUCC/AJCC1997肺癌分期系统作为分期标准。控制各种潜在的肺癌分期分布影响因素的混杂作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与病理分期分布的关系。对连续型变量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而肺癌病灶大小与分期分布的独立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所有检验均取双侧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91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其中男性662例(占72.2%)、女性255例(占27.8%),平均年龄为60.15±9.80岁。肺癌病灶平均大小(±标准差)为41.15±22.62mm,病灶大小各分组分布如下:其中A级大小(肿块≤15mm)90个(9.8%);B级大小(16mm至25mm)174个(19.0%);C级大小(26mm至35mm)195个(21.3%);D级大小(36mm至45mm)153个(16.7%);E级大小(肿块≥46mm)305个(33.3%)。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部位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分布没有影响,而年龄、病理类型、病灶大小分期分布有影响:60岁以上患者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比例(53.54%)较60岁以下患者的Ⅰ期肺癌比例(42.11%)高(p=0.001);肺腺癌的Ⅲ期+Ⅳ期肺癌比例比鳞癌高(p=0.031)、腺鳞癌的Ⅰ期肺癌比例比其他病理类型的Ⅰ期肺癌比例高(p<0.01);病灶大小对于分期分布有着显著性影响,A级大小组中Ⅰ期有76.67%(95%可信区间:67.93%~85.41%);B级大小组中Ⅰ期有57.47%(95%可信区间:50.12%~64.82%);C级大小组中Ⅰ期有49.74%(95%可信区间:42.72%~56.76%);D级大小组中Ⅰ期有42.48%(95%可信区间:34.65%~50.31%);E级大小组中Ⅰ期有36.07%(95%可信区间:30.68%~41.46%)。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灶平均大小比其他期别肺癌的病灶要小(p均小于0.01):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大小(±标准差)为36.16±21.27mm,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大小(±标准差)为45.43±21.72mm,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大小(±标准差)为46.18±22.68mm,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大小(±标准差)为45.06±25.13mm。而Ⅰ期以外其他期别间的肺癌平均大小无差别。结论:本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灶大小与分期分布有显著性相关性,病灶越小,属于早期肺癌的几率越高,研究结果提示高敏感性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能将更多的肺癌在病灶小、分期早时筛查出来,实现“分期漂移”(stage shift),降低非小细胞肺癌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