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地球化学环境与相应的微生物发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在不同地质环境的岩层和地下水中,发育着与之相适应的微生物区系。由于砂岩型铀矿是目前开采成本相对较低的可地浸铀矿床类型,所以其成为世界铀产品的重要来源之一。经研究发现这类铀矿床通常伴有黄铁矿的生成,因此铀矿床的形成与矿床中S、Fe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对柴达木铀矿床与十红滩铀矿床不同矿区中的腐生微生物及参与成矿的相关微生物的初步研究,探讨不同铀矿床的微生物类群特征,了解在不同地质环境的岩层中,与之相适应的微生物区系的发育情况,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铀矿床中铀的微生物成矿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微生物学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对取自新疆十红滩和柴达木铀矿床各岩石样中的腐生微生物及参与成矿的相关微生物进行富集、分离和生理生化鉴定,并对它们的类群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铀矿床中存在有活体微生物,其种类多样,细菌是两个矿床中的优势菌群,放线菌、霉菌的数量比例和种类比例均少;其细菌中产芽孢的细菌在不同铀矿床中存在的数量多且分布广泛,这与芽孢细菌的特性有紧密关系。参与成矿的主要微生物在铀矿床中的分布受矿层中铀含量、有机碳含量、硫含量、Fe2+含量、Fe3+含量,溶解氧含量、硫酸盐含量等因素的控制,在两个矿床呈现不同分布特征。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取样深度、铀含量、有机碳含量呈现相关性。脱硫肠状菌属在各矿样中的普遍存在性,说明脱硫肠状菌属是十红滩及柴达木铀矿床中的优势菌。十红滩及柴达木矿样中铁细菌数量大小与Fe2+含量的高低不同体现出了一致性。硫杆菌数量在十红滩矿样中较多,硫含量、Fe2+含量及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是控制硫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从柴达木和十红滩不同铀矿床岩心样中分离出的可培养腐生微生物类群在两个矿床不同矿样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铀矿床中参与成矿的主要微生物呈现不同分布特征,矿床中微生物发挥成矿作用的基础依赖于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多样性,是各微生物类群之间相互的影响、相互的作用,促进了矿床中各种地质元素的循环,微生物的作用对铀矿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