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最容易导致男性排尿障碍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诊断技术的提高,BPH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BPH最初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50岁-59岁组患病率约为20%-30%,60岁~69岁组患病率大于50%,而80岁以上则超过80%。吴楠等统计了国内城市医院老年科就诊情况,发现BPH占就诊疾病的构成比已高达47.0%。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属于微创手术,在治疗BPH方面的应用已有70多年,目前己成为BPH治疗的金标准。尿动力学检查在BPH患者的术前诊断、疾病鉴别、并发症分析、手术方式选择、术后疗效判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前列腺增生咨询委员会明确推荐,在BPH术前应行尿动力学检查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膀胱出口有无梗阻,并确定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尿动力学检查是区分下尿路梗阻是逼尿肌活动低下还是B00所致的惟一指标,被认为是诊断B00的金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也可对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收缩乏力和神经源性功能异常引起的尿频、排尿困难、夜尿次数增多等提供鉴别诊断依据。另外,通过分析尿动力学参数,还可指导判断预后情况:术前检查有高压性或低压性慢性尿潴留、及膀胱无力的患者,术后尿管应多留置一段时间,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而术前检查有严重的不稳定膀胱者,术后很可能长时间存在尿频现象,部分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BPH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通过多参数比较,观察逼尿肌不稳定改善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收集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2例。以上患者均无下列病史:糖尿病史、神经系统病史;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伴有尿道狭窄、反复的尿路感染者或膀胱结石;在尿动力学检查前2周内服用过5-a还原酶抑制剂、a受体阻滞剂或其他影响膀胱功能的药;术前血清PSA检测值>4ng/ml(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研究对象的年龄53-87岁,平均年龄(69.37±7.12)岁。所有研究对象在术前均开展完整的尿动力学检查,术后4-6个月复查尿动力学参数,平均随访时间5.2个月。结果1.对BPH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患者实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IPSS评分由术前的重度症状(评分为26.92±5.13)降到术后的轻度症状(评分为7.95±4.27),QOL评分由术前的(5.76±1.22)分降至术后的(1.54±0.97)分。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BPH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患者的下尿路主观症状有较大改善。2.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B00+症状(P<0.001)。在逼尿肌功能方面,术前有28例患者的逼尿肌收缩能力不足(W及以下),5例收缩能力亢进(ST);术后有9例患者收缩能力不足,其余患者收缩能力正常(N-或N+)。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证实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术后逼尿肌功能恢复较好。而膀胱功能检查发现,术前低顺应膀胱31例、高顺应性膀胱7例;术后低顺应膀胱5例、高顺应性膀胱2例,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有了明显改善。3.通过在术前和术后4~6个月分别开展尿动力学检查,观察BPH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患者的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初始尿意容积、最大尿意容积、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等指标,除最大尿意容积外,其余各项参数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BPH合并逼尿肌不稳定的有效方法。2、尿动力学检查在准确判断膀胱功能、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科学预测可能的手术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3、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初始尿意容积、最大尿意容积、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等尿动力学参数是评价BPH患者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4、本研究存在样本数少、观察时间短等不足之处,深入的结论有待于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