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翁牛特旗岩画处于我国东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与昭乌达草原的交错地带,是赤峰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翁牛特旗岩画位于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区域内,这既为翁牛特旗岩画研究提供相关的考古资料,又为周边考古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及研究资料,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翁牛特旗岩画点共计13处,其中岩画类型较为典型、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多的有4处。本文以这4处的岩画点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并进行研究。位于旗内北部的白庙子岩画和小凤山岩画形制较为单一,以人面像为主,制作方法主要为磨刻法,打磨的比较精细,且两地岩画制作时期较早。位于旗内东南部的毛瑙海山岩画及大黑山岩画形制种类较多,以符号为主,制作方法主要为钻刻法,线条较细,这两地的岩画时期较晚。对两次实地考察的岩画资料及附近古文化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翁牛特旗岩画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岩画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赤峰岩画近万幅仅次于阴山岩画,其中翁牛特旗岩画粗略统计有三千多幅,主要集中在白庙子、毛瑙海山及大黑山。第二,岩画时间跨度大。根据不同岩画点的岩画风格、附近文化遗迹以及微腐蚀断代法为依据,发现白庙子岩画及小凤山岩画时期较早,两地人面像距今约7000多年。毛瑙海山岩画及大黑山岩画时期较晚。第三,岩画形制多样。四个岩画点的岩画大致可分为人面像、符号、动物、与人相关等四个类型。根据翁牛特旗岩画的内容初步分析后可得出其主要功能有三个。第一,宗教功能。在当地岩画中能体现这一功能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白庙子巨薯石岩画。巨薯石体积较大且岩画前有开阔的空间,巨石朝天的一面有18个凹穴,根据其排列分布应为当时人对星象认识的反映,朝东的一面有大小不一的14幅人面像,人面像凿磨痕迹较深线条粗大,风格质朴而不失威严。此外,以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判断制作这些岩画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可推测巨薯石上的岩画应该出于某种祭祀活动的需要。第二,社会教育功能。岩画制成后对于部落成员来说是一部认识自然及部落文化的实用“教材”。第三,记录功能。大黑山岩画中有些描述生活场景的岩画可以体现这一功能。在大黑山与毛瑙海山岩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线与圆相结合的符号,这些符号应当是当时人们交流和储存信息的所用,另外部分符号已经初现古文字的初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