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快速免疫标记法观察和分析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的水平与择期PCI术后早期效果的相关性,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于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择期行PCI术的15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术中操作血管分为前降支组(74例)、回旋支组(29例)、右冠脉组(53例)共三组,且入选患者均为单支血管操作。根据术后cTnI变化情况将前降支组分为升高组(44例)和稳定组(3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术前及术后3h的cTnI,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冠心病类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是否血栓负荷、是否左主干病变、是否存在侧枝循环、是否多支病变;手术操作指标: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支架平均直径、支架总释放压力、支架总释放时间、球囊扩张次数、球囊总释放压力、球囊总释放时间、单次扩张最大压力及时间、是否后扩张、手术时间、术中硝酸甘油及肝素剂量等;术前生化指标:血脂、血糖、尿酸、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钾离子等。术后一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及多组间均数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cTnI升高的相关因素。 结果:(1)术后总体cTnI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2)前降支组术后cTnI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回旋支组及右冠脉组术后cTnI水平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3)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脉组三组间支架总长度、支架平均直径、支架总释放压力、支架总释放时间、球囊扩张次数、球囊总释放压力、球囊总释放时间、单次扩张最大压力、是否后扩张、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右冠脉组侧枝循环及多支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前降支组(P<0.05);(5)前降支升高组在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水平所占百分比及球囊单次扩张最长时间、年龄、LDL-C平均水平上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球囊扩张次数、术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水平是PCI术后早期cTnI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1)前降支病变患者PCI术后早期血清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2)年龄、球囊扩张次数、术前HDL-C低水平是PCI术后早期cTnI升高的重要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