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公元265年立国,到公元316年被前赵所灭,西晋王朝的统治仅五十余年。但是,在这短短的五十余年中,文坛上涌现出诸多文士,如身居高位的张华、傅玄、傅咸,依附于贾谧的“二十四友”,还有被钟嵘称作太康文学代表的张载、张协、张亢。查当前学术界对张载的研究情况,笔者未发现系统性的学术著作。因此,笔者以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汇总分析各类材料,在本文中对张载其人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选定原因、学术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是从四个方面切入,对张载其人及其创作的分析。第一章是对张载的生平与著述的考辨,分为两节。第一节,对张载的籍贯、父名、生卒年、仕历进行了考辨。籍贯:汇总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张载籍贯的几种说法,并结合史书记载,推断他为安平郡人。父名:主要结合《晋书》、《华阳国志校注》、《益州名画录》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姜剑云先生、俞士玲女士的观点,指出张收与张牧为一人(本文统一称张收)。生卒年:参照《晋书·张载传》的记载及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一书中的观点,指出张载的生卒年为公元250~310年。仕历:通过分析张载的作品,推断他于惠帝朝始出仕,并指出他出任佐著作郎、调任肥乡令、出任著作郎、转任太子中舍人,与傅咸有关;任乐安相、长沙王记室督、中书侍郎,与长沙王司马乂有关;复领著作郎与晋怀帝即位一事有关。第二节,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书的记载,阐明了张载的著述情况。第二章是对张载的文学创作与思想风貌的探究。此章分为三节,是依据作品创作时间划分。第一节中作品创作时间是出仕之前。通过分析壮大国威的《平吴颂》、诫民修德的《剑阁铭》、志非隐逸的《叙行赋》、盛赞民生的《登成都白菟楼》、愿为奇用的《榷论》、寤寐思服的《拟四愁诗》,笔者认为他在此阶段的思想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第二节是任职期间。经过分析寻找出路的《濛汜池赋》、酬谢伯乐的《赠司隶傅咸诗》、咏物寄情的《羽扇赋》、饮须有节的《酃酒赋》、得意山林的《招隐诗》,将他此时的思想概括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第三节是退隐前后。结合他所写的旨在悲叹末路的《七哀诗》、思恋故人的《赠虞显度诗》、伤逝岁月的《五言·灵象运天机》,提出“崇德莫大乎安身”的理念是他此时的主要思想。第三章是对张载作品语言特色的分析,包括修辞技巧、语言风格两节。第一节介绍了比喻、用典、夸饰、对偶四种修辞格在张载作品中的运用。第二节将张载的一生分作早期(退隐之前)、晚期(退隐之后)两个阶段,指出早期的语言风格为清新明净,晚期为古雅质朴。第四章是对张载人格与文风形成原因的探究,分为地域、家风、交游三节。第一节,通过分析故乡安平、常驻地洛阳以及曾游地成都三地的文化内蕴、自然风景,探讨了三地与张载其人及其文风之间的联系。第二节,分析了张收、张协、张亢三人的文化成就,并指出他们三人对张载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三节,对史书中的记载及张载作品中提及的人物,如左思、傅咸、司马乂、钟参军、枣子琰、虞显度、韩恒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张载在创作以及为官方面,皆受到交游的影响。结语部分是笔者通过写作本文,所获得的关于张载的形象,以及写作此文章时遇到的困难,还有本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