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存在“空无”思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同源异流。在中国文化里,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深化,这种以“顿悟”把握心性的思想方法促使中国“空无”思想的生成。于南宋时,禅宗文化传至日本,与其本土神道教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禅”。日本的“空无”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日本禅文化与神道教的结合。然则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日文化的探讨,对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著墨较少而有研究之必要。对中日文化艺术及美学了解甚深的设计师如靳埭强、陈幼坚、杉浦康平、原研哉等皆受中国文化的陶融及“空无”思想的影响,于设计作品中也有杰出的表现和突出的个人风格,值得进一步探讨其脉络。所以本研究以厘清“空无”的概念与历史渊源、探讨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与“空无”思想的关连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理念的转化和创作表现的异同为对象,通过中日“空无”思想多维视角的系统比较探究,由此归纳出中日“空无”思想的特征:中国的“空无”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思想形态,由于与儒、道、佛的紧密交会,表面看中国的“空无”追求的是人格上的完整独立与精神上的自由写意,内在仍暗合了儒家的规范,在破除我执、法执之时,却不得不对儒家理想人格有所保留,更显示了温文尔雅与温柔敦厚,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样,日本的“空无”思想受到日本禅宗与神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走向虚无的寂灭,更重视被中国“空无”思想竭力超越的“无常”和“寂”的审美体验。日本的“空无”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以无畏勇猛的精神斩断了人世羁绊,同时亦涤除了是非善恶的道德观。通过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发掘中国的“空无”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进而引发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探寻一种适合于自己,生发于传统又能体现现代设计风貌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