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环江—刘峁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储层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储层研究为主要目标,运用岩芯及薄片观察、压汞及物性分析等方法,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并有力结合搜集的实验数据及分析测试结果,对研究区长6储层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及测井相标志等各类相标志将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相划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程度较高,在对取得的砂体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砂层组砂体厚度及展布趋势进行了研究,其展布方向主要呈现出北东—南西向,部分呈现出南东—北西向展布;其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相关实验结果对研究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分析,依据镜质体反射率、伊/蒙混层矿物、古地温、颗粒接触关系及孔隙类型等划分成岩作用阶段,研究认为该区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在对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等特征将成岩相划分为五种类型,并对其平面展布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薄片镜下鉴定资料及物性、压汞实验及X衍射数据等对储层碎屑组分、岩石类型、岩石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横向及纵向孔渗性变化等宏观物性特征,孔隙及喉道类型、大小、分布等微观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评价,该区孔隙主要为大孔隙,可分为单孔型和复孔型两大类,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喉道主要为微细喉道,四种类型的喉道在该区均可见,分布曲线同样呈现出三种形态,整体来说储层主要为低孔—超低渗储层;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岩石类型及砂体厚度、沉积相及成岩相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微观孔喉结构等各方面因素结合长庆油田分类标准建立了适合研究区长6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将储层分为四类,并对其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