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霉胺是作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新霉素的一种杂质成分而被发现的。新霉胺通过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素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核转移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药用开发前景。本课题按照新药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研究优化新霉胺的合成工艺优化,确证了新霉胺的结构,以及进行原料药的质量研究,为新霉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在新霉胺的制备工艺方法研究中,传统的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及乙醚析出制备法,产物纯度不高,而且不大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在原有文献方法的基础上,以硫酸新霉素的甲醇混悬液与盐酸溶液为起始原料,利用新霉素的酸催化醇解反应机理,使用旋蒸溶剂法替代乙醚析出法,降低了工艺危险性,提高了目标物纯度,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对该工艺两步反应的影响产物纯度和收率的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新霉胺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和方法路线。首先将起始原料硫酸新霉素与甲醇(投料比1g硫酸新霉素:33ml甲醇)混合,滴入浓盐酸使氯化氢在甲醇液中浓度为1.0mol/l,反应温度为68℃,搅拌回流10小时后,用旋转蒸发仪将溶剂蒸发60﹪,抽滤得到盐酸新霉胺黄白色粉末,真空干燥,收率89.1﹪。其次,在盐酸新霉胺干燥粉末滴入浓氨水(投料比1g盐酸新霉胺:1ml浓氨水),再滴入甲醇(投料比1g盐酸新霉胺:120ml甲醇),反应温度为25℃,通入干燥过量的氨气,得到新霉胺白色沉淀物,用乙醇-水(9:1,v/v)混合溶剂重结晶3次,得到新霉胺针状结晶,收率约为27.6﹪,新霉胺的终产物纯度为99.48%。对自主合成的新霉胺原料药采用元素分析、热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确证了新霉胺的分子式及结构。 为了研究和控制自主合成的新霉胺原料药的质量,本论文主要从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几方面对新霉胺原料药进行质量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和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从外观、引湿性、溶解度、熔点、比旋度考察药物的性状,结果表明新霉胺原料药为无臭的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引湿性,易溶于水、极微溶解于于甲醇、乙醇和二甲基亚砜、不溶于丙酮和氯仿,熔点为256±2℃,在此温度下熔融同时分解,比旋度为+109.5°。建立了化学鉴别法、色谱鉴别法、红外光谱鉴别三种不同原理的鉴别方法。化学鉴别法的原理是新霉胺的氨基能与茚三酮反应而显色。薄层色谱鉴别法如下:在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25%浓氨水(2:3:2)为展开剂,0.1%茚三酮溶液显色。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的色谱条件参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试验,供试品溶液主峰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主峰保留时间应保持一致。新霉胺供试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方法,检查新霉胺原料药的一般杂质,氯化物含量小于0.05%、硫酸盐含量小于0.02%、铵盐含量小于0.02%、重金属含量小于0.002%、砷盐含量小于0.001%、炽灼残渣约为0.1%,干燥失重约为0.60%;新霉胺原料药水溶液澄清,无色,酸碱度为10.42~10.46;使用HPLC-ELSD法,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稀释对照法测定有关物质,杂质总含量小于0.5%。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新霉胺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YMC-Hydrosphere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含40mM五氟丙酸25mM甲酸铵的水溶液-甲醇(60:40),流速:1.0 mL/min;柱温:35℃;漂移管温度:100℃;载气:氮气;气体压力:40psi;增益值:1。参照相关指导原则,通过了专属性、系统适用性、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定量限和检测限及线性关系等方法学验证,HPLC-ELSD法测得三批原料药含量分别为:99.50%、99.47%和99.45%。结果表明三批原料药含量均符合原料药含量均大于99.00%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优化了新霉胺的合成工艺,确证了新霉胺的结构,研究了新霉胺原料药的性状,建立了新霉胺原料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为新霉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