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观察、分析运用肠内营养(百普力)支持的肠瘘患者结肠菌群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肠液回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肠瘘患者20例及健康成年人10例纳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十二指肠瘘4例、小肠瘘6例、结肠瘘10例,10例非结肠瘘患者均行肠液回输治疗。实验组行百普力支持治疗≥3个月,对照组正常饮食。入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研究对象除肠瘘外排除其它明显影响肠道菌群的疾病。清晨收集新鲜粪便标本,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展示肠道菌群分布状况,运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计算相似性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 A)并计算香农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H)、丰富度指数(species richness,S)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annon’s evenness index, E)评判菌群的多样性。结果:DGGE图像提示实验组细菌条带数少于对照组,UPGMA、PCA分析可见对照组细菌分布较紧密而实验组较分散且与对照组相距较远,以肠液回输组尤为明显。香农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的比较提示:肠液未回输组与对照组的P值分别为0.161、0.045、0.396;回输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0.001、0.001、0.012。电镜提示:实验组肠粘膜细胞无明显炎症坏死但细胞线粒体存在轻度肿胀,线粒体嵴变浅。结论:长期接受肠内营养的肠瘘患者在全身营养状况及免疫力已接近正常的状态下,其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及多样性均下降。尤其是经历过肠液回输的对象尤为明显。通过本研究可对肠内营养(百普力)支持治疗的肠瘘患者结肠菌群分布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进一步说明对肠瘘病人进行肠道菌群的调节与维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