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的复杂疾病,同时又是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最高的  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脑卒中的80%。除了一些  少见的缺血性卒中,如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  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Fabry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syndrome,MELAS)等是单基因病,大部分的脑卒中由多个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确定脑卒中的易感基因,从分子水平认识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绝大多数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发现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在血管系统中ROS主要来自于烟酸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氧化酶系统。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的编码基因为CYBA,其多态性位点rs4673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冠心病等的相关性,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另一位点rs3180279是CYBA的标签SNP,目前尚缺乏该位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CYB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选取中国北方汉族的2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179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1.46±10.52岁,同时选取335例年龄及性别与病例组匹配、同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34例,女性101例,平均年龄60.17±9.56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的方法检测CYBA基因rs4673、rs3180279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分型结果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确认。采用x2拟合优度检验每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及P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混杂因素的影响。  结果:  1、所有研究对象的每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即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具有人群代表性,适合做遗传学分析。  2、rs4673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T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  3、rs3180279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男性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中,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6)。GC、GG基因型的频率低于对照组,CC基因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p=0.034,OR=1.53,95%CI(1.03-2.27)。  4、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混杂因素后,rs3180279基因型频率分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在本研究中CYBA基因的rs4673位点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缺血性卒中无相关性。  2、在本研究中CYBA基因的rs3180279位点GG+GC基因型的男性携带者较CC基因型男性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低。
其他文献
背景:  肥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的健康问题之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它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癌症等的发生,还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及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configurable quadrature passive mixer for multimode multistandard receivers.By using controllable transconductor and transimpedance-ampl
腰椎后外侧融合是临床最常用的脊柱融合方式之一,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据报道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不融合率为5%-35%,不融合率高于其它几种融合方式。腰椎后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