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它对上有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之责,对下有风向标之功,可调节和指导中学教育的相关环节。近十几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相继实施,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高考自1952年确立以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为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也为高校招生提供了区分和筛选的标准,维护了社会流动的有序性及稳定性。然而,一直实行的全国统一招考模式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变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万人同卷”的方式并不总是能够让各大高校选拔出适合自身培养模式的人才,也不一定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细分的要求。随着自主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拥有自主招生权的试点高校逐年增加,“联考”模式逐渐盛行。从2005年到2008年,高校联考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的高校规模很小,社会各界对于这一新模式的关注度不高,然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使得五校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并积累经验;2009年以来,高校联考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近半数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加入了联考阵营,自主招生可谓步入了“联考时代”。与此同时,联考模式发展至今,其不成熟与不稳定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高校、学生以及中学等多个利益主体,因而也就有着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自身利益诉求。因此,联考模式的出现,从内因上看其实就是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结果,如高校间对于优质生源的抢夺、高校与政府、中学以及学生等利益主体的周旋等;从外因上看,联考的出现实则是补充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位,也可以说,联考是在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成熟和完善前高校的一种权变之举。联考作为一种解决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尝试,其利弊主要体现在成本、公平、诚信以及寻租与腐败等多个方面。从有利的方面看,联考可以减轻考生和学校的负担,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监督,也可以增加考试的选择机会;从有弊的方面看,联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各高校的特色,对生源有着垄断竞争的嫌疑,而联盟内部的竞争也会对考生的选择机会形成制约。最后,联考的出现虽然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高校作为出题人角色,但是它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命题。相较于高校单独举行的测试,联考则更具有权威性。这个意义上讲,联考实质上是在走向“学业水平测试”。所以,我们对联考走向一个初步性判断就是:联考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走向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个过渡,它最终应该转变为由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供各高校进行自主选拔的标准测试。但鉴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彻底打破高考集中录取模式还有待时间,各校还处在探索阶段,远未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模式。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对本文研究主题、意义以及方法与思路作了相应交代;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结合本文研究主题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三部分对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联考现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其缘起、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等;第四部分为联考现象成因探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内外因分析;第五部分进行了联考模式的利弊分析,并对联考模式的实质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总结和预测。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突破,即突破了已有的大量研究,仅从教育学和公共管理等方面就改革举措的可操作性等进行研究的局限,而是从政府、高校、中学以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自身利益诉求入手进行了分析,因此,更好地揭示出了高校招生政策演变的潜在逻辑;二是对联考模式的实质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总结和预测,实现了理论高度的升华。基于全文的分析与论证,作者最终得出了“联考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走向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个过渡”,“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结论。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作者的学识所限,对于高考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得仍嫌不够透彻,相关理论的运用尚嫌单薄。这有待于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提高和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