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不同的语言形成的背景迥然不同,因此每种语言都有着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和习俗的特点。翻译作为可以沟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的来说,翻译中的文化与语言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应采用归化,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还是采用异化,保持原文的风貌,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是问题的重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引起了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这两个策略的交锋也无偃旗息鼓的迹象。
这篇论文试图从《红楼梦》百年翻译史入手,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如何选择这两种策略。本文选择了《红楼梦》翻译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三个版本分别是乔利版、麦克修姐妹版、以及霍克思版的《红楼梦》。
文章在一开始概述了国内外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红楼梦》及其翻译史。作者讨论了不同时期选出的《红楼梦》的三个翻译版本,讨论内容包括作者的翻译目的和这三个版本产生时的历史背景。接着,论文结合典型例子,对归化和异化的在不同版本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研究,来印证归化和异化是受时代背景所影响这一结论。作者在文章最后总结,在《红楼梦》翻译的不同时期,译者对归化和异化的策略的选择一直在改变。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译者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期待、出版社的要求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作者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翻译策略有不同的存在价值。在比较两种策略时,为了做到分析更客观些,应引入历时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