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实践策略研究 ——以杭州市Y社工机构为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s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关怀是人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聚焦人的真实需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能力。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社会工作服务的本质在于进行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逻辑起点,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我国助人文化中的精神特质,以此分析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的实践困境并探究其应对策略。笔者以杭州市Y社工机构为例,通过在该机构进行专业实践时的参与式观察、体验,从对基层社会工作者开展的访谈工作中收集材料,结合该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分析,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且是当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强烈诉求。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灵魂,但是在实践中,服务的参与者——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以及服务评估机构因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而弱化人文关怀,从而造成了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的实践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的模式化、标准化及规范化的过程。在推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服务提供者容易顾此失彼,一味追求技术的规范性运用,忽视专业自身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造成社会工作服务理论脱离实践、重数量而轻质量;服务对象缺乏多元性的需求表达渠道;服务评估机构缺乏人文的评估机制,社会工作服务很难体现出专业本身人文关怀的价值。针对服务参与主体出现的困境,笔者提出了以下实践策略:一是社会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关怀角色意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小组和个案工作方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避免选择性的服务,服务中要适当弱化专业语境,开展实质性的专业式关怀实践;二是服务提供者要积极宣传引导,强化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同时创建多样化的需求表达渠道,促进服务对象需求的充分表达;三是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机构要完善服务评估机制,以服务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为主要评估导向,增强评估过程、方法和内容的人文性。通过对社会工作服务参与主体在推动专业化过程中过分注重技术规范性的纠偏,强调社会工作服务人文关怀实践,由此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其他文献
户口虽在法律上“分文不值”,但在一线城市却与购房资格、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直接挂钩,从而具有重大价值。特别是青年一代想要在一线城市长久生活,户口往往成为保障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刚需”。因此,在一线城市的劳动合同中约定落户条款的现象较为常见,但是对于落户条款的法律效力,不同学者以及司法实务部门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立法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基础三个方面论证劳动合同落户条款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目标,最新(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等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改革深化进程中课程观念、师生观念、教学观念都有新的转变,而且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观也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教材观念。教师作为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教师能否有目的高效地使用教材,影响着教材是否能够更加有价值地服务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老年人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群体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建设性力量,在社会生活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本文基于座谈会与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并结合现有的文献,对M市一家运行十余年的H老年自组织内互助养老关系的发展历程、关系建立与维系的载体、成效展开描述,分析了城市互助养老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剖析互助养老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社会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经典诠释史中,郭象的《庄子注》展现出不同于前人的诠释理念。一方面,郭象注重革新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启用了“寄言出意”的创造性经典诠释方法;另一方面,郭象通过发掘《庄子》的微言大义,消解且突破文本原有的矛盾性,从而揭橥出文本意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郭象式诠释方法和理念激发了古今学者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学术努力,促进了经典文本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意义创生。“创造的诠释学”作为考察郭象“自然
自2003年我国推行社区矫正以来,社区矫正逐渐成为恢复性司法理念下一项区别于监禁刑的重要刑罚执行手段。社区矫正将服刑人员安置在相对于监狱具有开放性的社区内进行矫正与恢复,避免了由监禁矫正造成的同社会割裂所带来的弊端。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要达成这一目的,单纯依靠司法行政机关的力量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场域内各种力量参与罪犯的矫
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其节日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的新鲜感,冲淡了现代人对过春节的热情;年俗活动的简化、年节仪式感的缺失,传统春节渐衰,不少人都觉得年味儿淡了。虽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电视媒介造成冲击,但电视作为客厅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家庭交流和家庭共享的载体,人们在看电视时享受的是家庭的温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地方志往往跨越朝代,关注一地的地理、政治、经济、历史与人文。其中的信息会被更新。因此,从整体看地方志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然而,主导地方志编撰的群体,包括地方官、地方上的读书人,以及地方志的阅读群体,是生活在特定朝代,并受到当时文化政策、意识形态所影响的人。于是,地方志成为了一个地方的“记忆之场”,受到私人写作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如果关注一地在一个长时段内编撰的志书,可以发现在“因循”之外,一些
伴随着大数据的革命浪潮,参与政治活动的门槛越来越低,方式越来越多,高校学生以低门槛、低成本、低责任的姿态在各国政治活动及国际关系中崭露头角。而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之间的交流互动近年来愈发显现出两国高校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因此中国高校学生对于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变得更加重要。然而,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各类以高校为平台开展活动的境内外非政府组
宰我是孔子门下四科“十哲”之一。为言语科之首,其便辞巧说在《论语》及其他文献中多有体现,喜提出问题并对此与孔子进行辩论,故颇受教责。文献所载之宰我生平扑朔迷离,尤其千百年来争讼不休的“阚止”与“宰我”身份之辩,非常具有争议性。经多方面考释,《左传》中所谓“阚止”与宰我应当是同一人。战国以降,多有文献误以为宰我同田常作乱,孔子以之为耻,而对宰我总体评价不高,古今亦多有学者为其正名,基于详细考证,大体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实践方式影响着信任性专业关系的建立,且信任性专业关系是培育服务对象抗逆力的先决条件。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工作者如何实践角色能够建构信任性专业关系的问题,分析并总结社会工作者角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因应。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以长春市A机构为行动场域,以包括研究者在内的3名社会工作者、6名自闭症儿童、5名社区儿童及2名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要研究参与者。以酝酿准备期,评估并建构社会工作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