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拉开序幕,建设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是保障农村金融改革顺利完成的必要路径与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支点。普惠金融提出的本质是希望所有群体都可以享受公平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融资困难的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在中国,最难享受金融服务的群体就是农村居民。本文选择山西省农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省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发展落后。随着资源的枯竭,山西省正在谋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为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摆脱对煤炭企业的依赖。因此研究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对该地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全省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为重度依赖资源发展的其他省份提供借鉴经验。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并整理归纳了“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普惠金融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对地区研究相对较少,而对类似山西这样具有典型特点的资源大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进一步确定了研究该课题的必要性。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对山西农村地区金融普惠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改进与完善,包括:农村居民信贷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乡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机构市场参与度低;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适用于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普惠金融环境仍有待提高等等。为更精准的判断山西省农村区域的金融普惠程度,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3个维度、8项指标构建了IFI指数用以测度山西省农村1999~2015年的金融普惠程度,最后发现各年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与定性分析相吻合。之后,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影响该水平的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有三,分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乡村交通便利程度。接着,本文从机构、产品和基础设施三个角度选择了国内外探索普惠金融成功的典型案例,分别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南充美兴微型信用贷款产品运营模式和国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大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山西省农村发展特点提出构建具有区域特点普惠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笔者从六方面提出优化山西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具体包括: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普惠金融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下沉农村;三是建立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四是创新多元化农村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五是鼓励保险类、证券类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主体;六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