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老年患者术中不同麻醉管理方式对术后早期及长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监测组(R组,n=50)和多重监测组(M组,n=50)。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心电图(ECG)、心率(HR),有创血压(IBP),M组除常规监测外还监测Narcotrend麻醉深度(NT)、局部脑氧饱和度(r SO2)及肌松。患者诱导方法相同,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10.05mg/kg、依托咪酯0.10.3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20.4μg/kg;术中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R组患者术中由麻醉医生根据监测仪指标凭经验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及肌松药的输注速率,M组通过调节麻醉药物使麻醉深度指数(NTI)维持在3756,r SO2维持在50%以上或不低于基础值的20%。维持PETCO2在3545mm Hg(1mm Hg=0.133KPa),Sp O2在98%以上,体温(T)在36.037.0℃,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比较2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毕至呼唤睁眼的时间(t1)、术毕至患者拔管的时间(t2)、术毕至患者定向力恢复的时间(t3)、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单位时间公斤体重用量,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呼唤睁眼时(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定向力恢复时(T7)的r SO2、NTI。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在术前1d、术后1d、3d、7d、1m及3m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计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采用改良Brice interview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有无术中知晓发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选择30例抽取静脉血,时间点选在诱导前、术中1h、术毕、术后24h,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Aβ含量。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教育程度、术前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各指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VAS评分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R组患者单位时间公斤体重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多,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M组比较,R组患者t1、t2、t3明显延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M组患者在苏醒期间的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三个阶段上,NTI数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0比较,M组患者的r SO2值在T1、T2、T3、T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d、3d、7d、1m、3m R组POCD发生例数为11,8,6,6,4,M组POCD发生例数为4,1,1,1,1,与M组比较,R组术后1d,3d的POCD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T0比较,R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在T1、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在T1、T2时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且R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在T1、T2、T3时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升高的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T0比较,两组患者Aβ1-42蛋白水平在T1、T2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重监测组可以减少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2多重监测组可以减轻老年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升高幅度,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