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与土壤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河南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研究其耕地安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模型,选取数量、质量、生态指标建立河南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2007-2016年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及综合安全进行时空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16年河南省耕地总面积为8110.01千hm~2,包括旱地、水浇地和水田三种类型,以旱地和水浇地为主,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黄淮海平原和黄土丘陵等地区。前两者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4.53%和56.11%,水田占比仅为9.3%。因建设用地占用和人口激增,2009年后河南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持续减小;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河南省粮食总产和单产分别由2007年的5245.22万t、7283.14kg/ha提高到2016年的5946.6万t、7331.52kg/hm~2。有机质和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河南省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的提高;2016年,河南省化肥、农药及农膜使用量分别达到881.2kg/hm~2、15.65kg/hm~2、20.12kg/hm~2,严重威胁耕地生态安全。(2)2007-2016年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指数为0.530,属于基本安全级别,其大致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2007-2009年,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指数由2007年的0.514上升到2009年的0.539,耕地数量安全由临界安全级别上升为基本安全级别。2009-2015年,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指数在0.539上下浮动,处于基本安全级别。河南省2016年耕地数量安全指数减少到0.495,安全状况由基本安全降为临界安全级别;从空间动态上来看,2007年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区和基本安全区主要分布于豫东。2012年以后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东高西低的格局明显,2016年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恶化,耕地数量不安全区向河南省东部地区扩张。影响河南省耕地数量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垦殖率。(3)2007-2016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安全指数平均值0.532,属临界安全级别,其大致经历了上升-平稳-波动上升的3个阶段:2007-2010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安全指数由2007年的0.483增长到2010年的0.537,耕地生态由不安全级别提升为安全敏感级别。2010-2014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安全指数约为0.539,处于安全敏感级别。2014-2016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安全指数由2014年的0.538增长到2016年的0.551,安全级别较低。从空间动态看,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质量东高西低的格局显著,并且安全区与基本安全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影响河南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有机质含量、粮食单产及农业财政支持力度。(4)2007-2016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为0.581,属临界安全水平,大致经历了短暂上升-持续下降的过程:2007-2009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由2007年的0.605增长到2009年的0.655,由安全敏感提升为临界安全。2009-2016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指数不断下降,由2009年的0.655减少到2016年的0.548,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变为安全敏感及不安全。从空间分布看,河南省耕地生态基本安全和安全区主要位于豫西和豫南,2009年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区和基本安全区逐渐减少。影响河南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化肥、农药和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5)2007-2016年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指数平均值为0.549,属于不安全级别。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指数总体下降,大致经历了上升-下降-波动3个阶段: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指数由2007年的0.536增长到2009年的0.574,资源综合安全等级由不安全区提升为安全敏感区。2009-2014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安全指数由2009的0.574降低至2014年的0.542,耕地资源综合安全等级属不安全。2014-2016年,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指数波动频繁,2014年综合安全指数为0.542,2015年增加到0.553,2016年又降低至0.531。研究期间,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空间分布区域性显著,且变动较小。耕地综合安全较优区域主要位于豫东南、安全敏感区主要位于豫东,不安全区则分布于豫西。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安全对河南省耕地综合安全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34、0.35、0.31,耕地安全形势严峻。(6)依据耕地安全时空分异研究与障碍度因子诊断结果,对河南省耕地安全提出以下建议。耕地数量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提高高产田比例,控制人口数量;耕地质量方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用水、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生态方面: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农膜等农用物资,加强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提高耕地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