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当前多孔配位聚合物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热点,采用三苯胺的衍生物以及二吡啶胺类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组装具有预期结构和性能的超分子配合物,在晶体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结构组装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以及部分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其中重点介绍了多孔配位聚合物构筑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并介绍了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设计合成了星型配体三-(4-氰基苯)胺(TCPA),并将其与不同阴离子的金属银盐进行组装,构筑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多孔配位聚合物。通过改变溶剂体系、平衡阴离子和物料配比,对柔性星型配体TCPA-Ag(I)体系的自组装进行研究,证实星状TCPA配体利用转动自己的分子“手臂”可以构筑不同形状和维度的MOFs。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平衡阴离子和溶剂分子作为晶格中的组成部分对最终组装结构的模板效应。第三章在TCPA的基础上,设计合成具有更多配位点的星型四氮唑配体。利用其和不同金属离子组装,研究这种多点配位以及金属离子配位模式对结构的可控性影响。并通过控制配体“手臂”的角度和方向成功定向组装双螺旋孔道配合物及其同分异构体。此外,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直接从TCPA成功构筑三支四氮唑的含八面体笼的多孔配位聚合物,避免了多四氮唑原位合成中容易水解的问题。第四章通过改变角度、增加“间隔基”的长度合成一系列二吡啶胺类配体以及它们与一价铜组装的配合物。分析了配体的角度和“间隔基”以及而吡啶胺的配位模式在构筑不同形状和维度的配位聚合物时的影响。另外还探讨了结构和荧光性质的影响。第五章利用具有大共轭平面的配体4,5-二氮芴-9-酮(dafo)与卤化镉反应得到一维链,并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筑三维MOFs,特别是孔径尺寸达到纳米级的多孔配位聚合物。第六章对整个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