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作为特殊时期、特定地域朝鲜(韩国)文学的一部分,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一笔珍贵的遗产。本文将按“离乡和思乡、扎根和融合、对峙和斗争、妥协和逃避”四类主题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学主题、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法,力图推进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绪论绪论部分从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几方面来阐述选题依据和研究路径。对于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很多研究者介意其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刻意回避,唯恐沾染亲日或体制呼应的嫌疑。虽然这一研究可能会涉及一些政治问题,但客观地考察文学全貌是一个文学研究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从保证文学研究史完整性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和回避。本研究将旨在克服以往的研究缺陷,从本土研究者的视角按主题分类对伪满时期以长春为中心的朝鲜人文学进行审视和探究,以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对伪满朝鲜人文学进行扩展和充实,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离乡和思乡——移居文学的主旋律对于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民族来说,家和故乡有着超越地域意义的文化内涵,它始终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基础文化符号,其中饱含着永远无法述尽的故事和情感。而对于被迫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生活的人们来说,对家和故乡的依恋则更为强烈和持久。伪满朝鲜文学中有关移居主题的作品,渗透着朝鲜农耕民族在被迫离乡后溢于言表的思乡之情。因此可以说,离乡和思乡是这一时期朝鲜移居文学的主旋律。本章从离乡和移居的情恨、多重矛盾的结构、移居期独有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以离乡和思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第二章扎根和融合——定居文学的主题曲在艰难的现实面前,生活于夹缝中的朝鲜人试图交流、妥协,甚至不惜借助日本的力量,这是“农民道”和“北乡精神”产生的前身,也是集中了移居民生存意志的选择。“农民道”是源自于土地爱和民族爱的真挚情怀,在情绪的转化上,需要有和原始情感割裂的勇气。那个年代,对于选择接受“第二故乡”的人们来说,在这里不止于“定居”,而且要“生存下来”和“发展下去”。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此类文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类于“妥协文学”或者“亲日文学”,而应从着眼于民族意识的角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本章从定居者的希望和博弈、以定居为核心的文学模式、本土化的艺术情境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以定居和融合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峙和斗争——抗争文学的引航塔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家为避开政治迫害和审查而选择掩饰锋芒、三缄其口,但仍有人在作品中通过现实批判的方式表达怨愤和不满。此外,另一部分阶级和民族意识强烈的作家则以抗争和对立的主题和模式直抒胸臆,这些作品形成了伪满时期带有鲜明风骨气韵的反抗文学核心,也代表了朝鲜文学中最具民族情怀的脊梁书写。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体现对峙和斗争的作品,以殖民压迫和现实反抗为主题,在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暴露的基础上表现着对立抗争。除以生活化、个体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外,抗争文学还包括了游击区内集中创作的抗日反日文学。本章从殖民压迫和现实反抗、二元对立模式、情绪化的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的抗争文学进行分析。第四章协和和逃避——妥协文学的风向标当时伪满地区活动的作家处于极度矛盾的状态,特殊政治环境中的作家意识倾向也自然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态。一部分作家在政策的严密控制下,为避开敏感的政治性内容而选择通过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方式回避时政和现实,其中不乏透露出颓废和败北意识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家在前期发表了一些反映民族意志的作品,但随着时局的紧迫,他们在统治阶级的文化镇压和物质诱惑下逐渐沦落为背叛民族、迎合现实的御用文人。虽然有着种种借口和身不由己,但他们却在事实上背叛了民族。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也在文学史和民族史上留下了无法洗刷的耻辱。本章从政策逢迎和现实逃避、模式化与无序化并存的结构、殖民统治下的文学特色三个方面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中以妥协和逃避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结语移居现实和殖民统治形成了伪满朝鲜文坛极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一环境造就了它有别于正常时期文学的特质。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作为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前身,无论其文学水准和艺术成就的高低,都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领域亟待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希望他们的崭新视角和深入探讨能够进一步完善先行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的专题研究提供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