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这一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本文基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比赛中30篇获奖演讲为分析文本,从文本描述、阐释以及解释三个层面,探寻该演讲语篇中的“中国梦”的意义构建以及该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梦”研究和演讲类语篇研究提供了新的语言学视角,有助于大众对“中国梦”的概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文通过利用词汇选择、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互文性对个人演讲比赛语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及物性系统中尤其是“动作者”和“目标”的分析发现一系列与个人层面“中国梦”相关的主题,其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梦”与职业成功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2)“动作者”和“目标”强调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如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民族团结、法制社会等的期待;3)“个人素质”类的“动作者”体现了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比如热情、善良、努力、坚持、不懈奋斗、勇气等,而“个人素质”类的“目标”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品质。(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追梦的中国人的广泛参与。演讲语篇中大量使用让人产生共鸣的第一人称体现出普通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紧密;对语篇互文性的探究发现,文中的引用多来自普通人;更重要的是,语篇中大量使用的包蕴识别式关系过程也指明普通人的“中国梦”即是“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的梦。(3)语篇中“中国梦”的意义即人们对理想幸福生活、理想社会和崇高品质的追求,受到中国近年来整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政府对推进“幸福指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社会”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经济上仅仅对GDP的追求。“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对人们更好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质也有着深远影响。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论文对“中国梦”主题的演讲比赛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梦”主题的研究视角。其次,论文对“中国梦”主题的演讲比赛语篇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批评话语分析在意义构建上的应用。再次,研究所发现的个人“中国梦”积极意义对深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梦”意义理解、实现个人中国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