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功能外溢的前沿阵地和乡村城市化先导区,在这种双重影响下使其具有动态性、城乡二元性、特殊性等特点,土地利用更为复杂。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和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托济南市委《城镇化的市场化路径研究》课题,以城乡建设用地如何扩展为研究问题,以结构化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选取济南市历城区作为研究案例,构建“问题导向—理论支撑—特征剖析—机制总结”的逻辑框架,以乡镇级地理单元作为空间分析基本单位进行特征分析和扩展机制研究。首先,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管制、城市规划引导以及城市扩张事实三个方面将研究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空间管控宽松期(1978-1996年)、空间管控加强期(1996-2006年)、空间管控强化期(2006-2015年)。其中,a)空间管控宽松期特征为地方权力主导下土地用途弱约束性,城市扩张以缓慢团块式蔓延。b)空间管控加强期特征为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城市呈组团式急剧扩张。c)空间管控强化期特征为“耕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城市呈城区化的整体扩张。在此基础上,将案例地区划分为15个地理单元,以及“内”、“中”、“外”三个圈层作为实证分析的空间基础。其次,特征研究从用地功能、用地形态、用地权属等三个维度对案例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分阶段的分析研究。其中,a)在空间管控宽松期,功能扩展整体呈现低速、城镇用地主导、农村居民点稳定的状态;形态特征呈现组团扩展,以彩石和王舍人单元为增长热点;用地权属以集体建设用地扩展为主。b)在空间管控加强期,功能扩展整体呈现快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长的状态;形态特征呈轴线扩展,以港沟和华山单元为增长热点;用地权属仍以集体建设用地扩展为主,同时国有权属开始依托开发区“侵入”乡村地区。c)在空间管控强化期,功能扩展整体呈现高速扩展,城镇用地超过乡村用地成为绝对主体;形态特征呈典型的以开发区为依托的片区式的组团扩张,以港沟和孙村单元为增长热点;用地权属扩展转化为国有权属扩展占据主导,并出现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属的兼并。最后,机制解析基于“能动-结构”视角以及空间生产理论,将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机制归纳为:在外部结构与资源的约束下,权力、资本、社会等不同主体相互博弈的实践结果,并在不同阶段因差异化的结构约束而具有不同的互动过程。其中,a)空间管制宽松期整体呈现以社会主体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以乡镇企业发展占地为主的扩张过程。b)空间管制加强期整体呈现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使市场资本与政府“合谋”下以开发区为载体的扩张过程。c)空间管制强化期整体呈现以权力主体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城市经营逻辑下,地方政府强化对资本投向的引导,以及空间生产过程的全面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