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评价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应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选择、纳入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肝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至少接受≥2年口服抗病毒治疗,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连续随访≥3年的21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根据是否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及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程度,划分为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队列和西医(单一抗病毒治疗)队列(111例VS105例),收集、整理两组研究队列治疗前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家族史、HBV感染病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状态、HBV DNA定量、肝功能、中医证候和治疗后长期随访期间的HBV DNA定量、乙肝两对半、肝功能、肝脏影像学及中医证候等主要临床病历资料,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随访数据库,利用统计学SPSS21.0软件统计描述和分析两组队列间及不同基线资料组间肝硬化发病率及其他相关指标,主要方法包括生存分析的Kaplan-Meier的Log-rank法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等级资料Ridit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  结果:  1.至随访终点,西医队列111例CHB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5年,抗病毒中位时间治疗5.2年,其中13例(12.4%)发生肝硬化,其中10例(9.5%)进展为肝硬化代偿期,3例(2.9%)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随访5年、7年、10年的肝硬化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t,CI)分别为1.9%(2/105)、8.6%(9/105)、11.4%(12/105),随访7年、10年的肝硬化发病密度(incident density,ID)分别为2.05%(100人年)、1.69%(100人年);而中西医结合队列105例CHB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年,抗病毒中位时间治疗6.2年,其中6例(5.7%)发生肝硬化,5例(4.5%)进展为肝硬化代偿期,1例(0.9%)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随访5年、7年、10年的肝硬化CI分别为0%、2.7%(3/111)、5.4%(6/111),随访7年、10年的肝硬化ID分别为0.62%(100人年)、0.75%(100人年)。经统计学(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U检验)组间比较分析,西医队列的肝硬化代偿期的发生率和总体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中西医结合队列(P<0.05),随访7年、10年时,西医队列的肝硬化CI和ID均高于中西医结合队列组(P<0.05)。  2.两组队列随访7年时,肝硬化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分别为0.3和1.0%,提示中医辨证治疗干预措施与肝硬化结局的关联性很强,西医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使肝硬化的发生率减少1.0%;两组队列随访10年的RR和AR分别则为0.44和1.0%,提示中医辨证治疗干预措施与肝硬化结局的呈中度关联,西医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使肝硬化的发生率减少1.0%。  3.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12),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5);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感染病程<10年的患者高(P=0.037);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2),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4~105的患者(P=0.030),HBV DNA定量≥106~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DNA定量104~105的患者(P=0.001);有HBV相关肝硬化和HCC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04),有CHB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的家族史的患者(P=0.047);瘀血阻络型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肝郁脾虚型(P=0.039);不同肝功能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686)。  4.随访至第3年、5年、7年时,西医队列的HBV DNA应答率分别为85.7%(90/105)、73.1%(49/67)、72.9%(35/48),HBeAg应答率分别为22.0%(13/59)、24.4%(10/41)、31.4%(11/35),肝功能ALT应答率分别为83.8%(88/105)、85.1%(57/67)、81.3%(39/48);中西医结合队列相应的HBV DNA应答率分别为88.3%(98/111)、86.7%(72/83)、88.5%(54/61),HBeAg的应答率分别为30.0%(18/60)、45.5%(20/44)、45.9%(17/37),肝功能ALT应答率分别为92.8%(103/111)、95.2%(79/83)、90.2%(55/61);经统计学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队列随访至第7年、10年的HBV DNA应答率高于西医队列(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随访至第5年时的HBeAg应答率高于西医队列(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随访至第5年、7年时的ALT应答率高于西医队列(P<0.05)。  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HBV DNA载量≥107(copies/ml)、男性、年龄≥40岁、HBV相关肝硬化或HCC家族史及抗病毒治疗随访期间(第3年)肝功能异常是CHB经干预治疗后发生肝硬化进展的危险因素,其相关危险度Exp(B)分别为3.755(95%CI:1.108-12.726)、0.116(95%CI:0.013-0.996)、0.223(95% CI:0.060-0.827)、4.572(95% CI:1.373-1.522)、0.121(95% CI:0.024-0.617)、4.779(95% CI:1.392-16.413)。  6.随访至第3年、5年、7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西医队列(P<0.05)。  7.在长期的接受中医药辨证治疗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现长期服用中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延缓肝硬化的发生。  2.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较单一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更高的血清病毒学、HBeAg和生化学ALT应答率,显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3.基线高HBV DNA载量(≥107copies/ml)、男性、年龄≥40岁、HBV相关肝硬化或HCC家族史、随访期间肝功能异常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肝硬化进展的危险因素。  4.在中医药辨证论治指导下,长期中药治疗安全性良好。
其他文献
民办高校后勤工作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能否正常运行.在实践中,民办高校的后勤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着老龄化、队伍稳定性不够高、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够高的情况,为了解决
目的:探讨哮喘炎症与气道结构以及气道结构与气道重建的关系,同时观察宣肺、固本、宣肺与固本结合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对气道重建的影响,寻找早期阻止气道炎症发展和阻断气道重
目的:1.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2.观察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反流症状和内镜下粘膜破损改善及恢复方面的疗效.结论:1.经过统计归纳确定胃食管反流病的辨
本文以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篮球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线行进分析和研究.根据篮球队的训练基本情况,对其中28名运动员做了调查研究,了解训练目的和要求、训练内容、发
目的:探索和建立非创伤性辨证方法,以实现在疾病动物模型基础上辨证分型.运用所建立的辨证方法,对荷瘤小鼠进行辨证论治,并初步探索辨证论治的机理.方法:采用H22荷瘤小鼠疾病模
该文观察64例,使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进行止孕催经治疗,32例治疗组加服生化益母紫草汤,以养血活血,祛瘀止血为治疗原则,目的在于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减少阴道流血量.结果治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精神,总结和推广包钢和长沙矿冶研究院包头红矿攻关、生产技术改造的经验,表彰为攻关做出突出贡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FR)四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与舌脉象及血生化检测相关性较好的客观指标,建立各证型判别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脉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渴望愈加强烈,同时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职业技能型人才.要求他们要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的教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基础用药相同,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的变化。结果:1.血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血压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