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具有深远而巨大的意义,在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态度及行为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以期有针对性地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2014年6月~11月从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中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方法抽取4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志愿服务认知、态度和行为为主要调查内容。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同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进行人格特征的调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了解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数据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布特征以频率(%)和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本次调查抽取了6所天津市高校,共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6份,回收率为92.36%。2、大学生对志愿服务领域相关内容的认知度较低,但对志愿服务的性质和精神是认同的。被调查者对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概念“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占22.5%和3.9%;对志愿服务“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的性质“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分别占35.3%、29.7%、20.3%;对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分别占34.7%、22.8%、27.6%。3、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较强;58.1%和57.6%的被调查者对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持积极态度,但60.0%的学生对今后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持中立/消极态度;67.3%和61.7%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对学习生活和对自我发展有积极影响;阻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障碍主要有:不能保证长期服务(53.0%)、不知道如何参与(47.9%)、没有时间(43%)和没有合适项目(36.2%)等。4、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为60.8%,但志愿服务强度较低,过去一年的志愿服务累积次数在1~5次(43.4%)和6~10次(24.1%)的比例较高,累积时间在1~25h(42.4%)和26~50h(22.7%)的比例较高;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多数与所学专业相关不大(59.6%),且没有专业培训(84.1%);参与渠道主要以学院/班级(53.1%)、学生会/社团组织(21.0%)为主,服务方式以短期服务为主(55.7%);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以利他动机(59.0%)和利己动机(54.8%)为主。5、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个体和家庭因素中生源地为中小城市(OR=1.321),学校因素中的年级越高(三、四、五年级OR值分别为2.082、2.106、3.631)、校外兼职工作经历越多(短期兼职、长期兼职、两者兼有的OR值分别为1.477、1.484、1.916)、是志愿组织注册会员(OR=2.374),认知因素中的对志愿服务相关概念比较了解(OR=1.789)、听说过“青协”及其活动(OR=1.253)、对志愿者注册流程不太了解/一般(OR值分别为1.338和1.735)、知道学校志愿服务组织是否定期组织活动(OR值分别为1.580和1.695)、对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一般了解/比较了解(OR值分别为1.615和2.270),态度因素中的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非常有必要(OR=1.615),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正相关;个体和家庭因素中的女生(OR=0.825)、学校因素中的专业类别为社会人文类(OR=0.624)是影响大学生与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利因素。模型1、2显示高内-外向分数和低神经质分数是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但认知和态度因素后,二者在模型3、4中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领域相关内容的认知度较低,但参与热情很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较高,但服务强度较低,且专业性不强。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年级、校外兼职经历、志愿组织加入情况以及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拓宽参与渠道、完善组织及运行模式,根据不同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