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佛教寺院与唐代小说创作传播之关系。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寺院也逐渐遍布中土。同佛教的传播过程一致,佛教寺院也逐步经历了一个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最为繁荣的时代,佛教寺院的综合实力及世俗化的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寺院的繁荣景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唐代小说中,寺院文化更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和广泛传播产生了强大影响,寺院与唐代小说之关系实有明确之必要。
除去绪论与参考文献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其研究历史与现状,说明论文的学理依据、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以及论文的疑难之处和创新点。
第一章意在交代佛教寺院产生及其发展的整体背景,也就是从社会历史方面解释唐代寺院故事产生的因为和背景。佛教寺院最初产生于古代印度,因此表现出完全迥异于中土的建筑形式、生活组织形式。但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佛寺也逐步走向中国化。其本所应具有的梵地特质逐步消融不见,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佛教世俗化的过程。正是在佛教寺院世俗化的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寺院故事。
第二章旨在呈现唐代小说中表现出的世俗化的寺院功能图景。一方面,佛教寺院是一个宗教空间,迎佛骨、行香、盂兰盆会、讲会等宗教活动在寺院里举行。另一方面,佛教寺院也是个世俗空间,它也承担着游赏娱乐、慈善救济、寄宿栖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世俗功能。
第三章主要说明寺院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寺院在唐人小说中充当着关联背景和空间场景。不同类型的小说均体现了寺院结构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主要研究寺院与唐代小说创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寺院中弥漫的好事之风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小说作者的寺院经历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小说的创作。
第五章从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寺院对唐代小说传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转变、说话等说唱艺术是小说口头传播的有效方式。寺院僧人通过直接传抄小说,或将小说编入佛教类书等书面方式,客观上传播了唐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