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F鸡感染IBV后脑肠肽类物质和抗氧化酶的动态观察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为依据,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采取定性、定位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病理学的角度观察了雏鸡感染IBV后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这二种重要的脑肠肽类物质在病毒作用主要靶器官气管、肺、肾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同时利用酶化学方法检测了雏鸡感染IBV后血清中几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 1.感染IBV后,血清SOD活力下降,在感染后第5d,第7d,实验组血清SOD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IBV后第7d开始实验组血清GSH-PX活力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15天,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IBV后第3d开始血清MDA含量即有所上升,在感染后第5d,实验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感染IBV后,从第3d直至第15d,血清NOS含量一直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NO含量从第3d开始即有所上升,且在攻毒后第5、7、11d,实验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发现,鸡的气管、肺和肾组织中,存在SP和VIP阳性反应物。气管中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黏膜上皮的游离面;肺脏中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的游离面;肾脏中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感染IBV后,气管组织中P物质含量在第5d和第7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IP含量在接种后第7d,1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中SP和VIP阳性表达量未出现明显变化;肾组织中P物质含量在接种后第5d,7d和1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IP含量在接种后第7,1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感染IBV后,气管粘膜结构受损,局部气管粘膜上皮脱落,固有层裸露,大量炎性细胞渗出。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多数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均见有SP及VIP阳性颗粒,在上皮细胞间还可见有DNES细胞;肺脏中异嗜性白细胞颗粒也常呈SP及VIP阳性反应,肺脏内也可见DNES细胞。感染IBV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SP及VIP阳性颗粒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感染IBV后,SP、VIP两种脑肠肽均出现了明显升高,炎性因子NO的表达也增多,而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力则出现下降,这表明上述各种因子都参与了IB的发病过程,但在IB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因子各自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SP和VIP两种脑肠肽的表达量在IB的发病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升高的变化,这在过去的研究中还未见有报道。本观察结果初步揭示了脑肠肽类物质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IB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这一结果为进一步丰富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为生产实践中更好地防治IB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口语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交流的效果.
期刊
本试验将6种病毒保护剂基质运用于PKl5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带毒牛睾丸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实时观察法筛选出一种病毒保护剂Ⅰ,并确定其工作浓度为10%。 通过建立PK15细胞
教师要善于灵活有效地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越性,这不仅能够丰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促进学生的知识领会程度与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血管稳态维持、血栓形成、炎症和血管重建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功能控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对血管自身稳定起主要调控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核心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基础上,锻炼他们的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养.笔者的任务,便是集中化探讨论证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室现在是随处可见的,很多乡镇学校的课堂上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了,其实更加贴切的讲,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是利用现代教学模式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渠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