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城乡之间的关系,横跨几个时代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见解,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已经就造成现今城乡统筹发展之不利局面的基本原因达成了基本一致意见,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瓶颈。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党和国家在多个文件中提到过“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而所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打破城乡分治,使城乡紧密联系,让城乡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标志了我国开始由城乡统筹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这无疑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首先、本论文在查阅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状况。就整个重庆地区来说,它是一个典型“大城市”加“大农村”地区,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广大农村的经济状况则较为落后。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例,重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在2007年时就已经达到了4.03:1,而且有继续扩大的基本趋势。纵观1990年至今,重庆市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农村工业有所发展,但是城乡分治刚性化发展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其二、城乡统筹发展的之间互动乏力、发展不协调;其三、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中心城市扩散效应不足,小城镇体系建设乏力。总体而言,重庆的大中城市过少、城市体系结构不全,小城镇积聚辐射功能不强,已成为制约重庆市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其一、特大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中城市少、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弱,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大城市的缺失,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出现断层,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其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明显的积聚效应,无法创造高的规模效应、就业机会及较强的外部扩散效益,因此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由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还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而合理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城乡发展的实际建设进程进行有效的监测显然有助于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从而帮助相关决策部门真实把握具体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而广泛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活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促进其整体实力的提升的目的。本论文系统总结了重庆市直辖以来城乡统筹发展的特点,在前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测定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城乡的经济发展、城乡的社会发展、城乡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的规划与管理等四个一级指标;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基本情况、生活水平、文体福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关联、空间关联等十个二级指标;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33个三级指标构成,并以2008年为现状年,进一步筛选出19个指标,以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通过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城乡统筹发展所需要的的文、卫、福、教的投入;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是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提出,实施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则在于规划、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大方面;在于文、卫、福、教的投入;在于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小城镇建设;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建设,并在这几个方面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市场化进程,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